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出自 崔塗 的《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迢遰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迢遰 (tiáo dì):遙遠。
  • 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今四川東部地區。
  • 羈危:指漂泊於三巴的艱險之地。
  • 孤燭:一支燭。
  • 異鄉:他鄉、外鄉。
  • 骨肉:指有血統關係的骨肉親人。
  • 僮僕:未成年的僕人。
  • 那堪:哪能受得了。
  • 歲華:年華。

翻譯

遙遠的三巴路,我身在萬里之外的艱險之地。 亂山之中,殘雪之夜,我孤獨地對着一支燭光,身處異鄉的春天。 漸漸地,我與骨肉親人遠離,反而與身邊的僮僕更加親近。 我怎能忍受這樣的漂泊生活,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巴山道中除夜時的孤獨與思鄉之情。通過「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的意象,深刻表達了詩人身處異鄉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詩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反映了詩人因長期漂泊而與親人疏遠,與僮僕相依爲命的現實。結尾的「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則透露出詩人對漂泊生活的無奈和對新年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漂泊生涯的艱辛。

崔塗

崔塗,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唐僖宗光啓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