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君者,豈爲其口實?
梳髮金盤賸一窩,畫眉鸞鏡暈雙蛾。人間何處無春到,衹有伊家獨佔多。
微步處,奈嬌何,春衫初換曲塵羅。東鄰鬬草歸來晚,忘卻新傳子夜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武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姓崔,名無忌。
- 棠姜:齊莊公的寵妾,美貌出衆。
- 莊公通焉:莊公與棠姜之間有不正當的關係。
- 弒:古代指臣下殺害君主或長輩。
- 晏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名嬰。
- 崔氏之門外:指崔家的大門。
- 私暱:親近的人,親密關係。
翻譯
崔武子見到棠姜,認爲她很美麗,於是就娶了她。莊公也與她有了私情。後來崔武子殺害了莊公。
晏子站在崔家門外,有人問他:「你要死在這裏嗎?」他回答說:「難道只有我的君主值得我爲他去死嗎?」又問:「你要逃走嗎?」他說:「是因爲我的過錯嗎?我要逃跑嗎?」再問:「回家去嗎?」他答道:「君主已死,我能去哪裏呢?作爲君主,難道會凌駕於百姓之上?他應爲主持國家。做臣子的,怎能只爲個人溫飽?應盡忠於國家。所以,如果君主爲國家而死,我就會隨他而去;如果因國家而亡,我也隨之滅亡。如果是爲自己私慾而死,爲私慾而逃,那不是親密關係的人,誰敢承擔這樣的責任?況且,如果人人對自己的君主都行兇,我又怎能爲他去死,怎能爲他逃離?我又能去哪裏呢?」
門開了,晏子進去,跪在莊公的屍體旁痛哭。哭完後,他站起來,深深地三次跳躍表示哀悼,然後離開。有人告訴崔武子:「一定要殺了晏子。」崔武子卻說:「他是人民的希望,放過他會得到民心。」
賞析
這段文字描繪了春秋時期齊國的一段政治鬥爭,晏子以他的智慧和原則性立場,表達了對君主忠誠和對國家責任的堅守。他面對崔武子弒君的暴行,拒絕逃避,而是以死明志,體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對崔武子的反駁,顯示了他的機智和對正義的堅持,以及對人民利益的考慮。晏子的行爲,不僅是個人的英勇行爲,也是對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堅守和倡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