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敭州。

出自 徐凝 的《 憶揚州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拼音

譯文

少女嬌美的面龐遮掩不住相思離別眼淚,桃葉眉上所掛的一點憂愁也容易被人察覺。 若是三分這天下明月夜,可愛的揚州啊,你竟然佔去了兩分。

注釋

蕭娘:南朝以來,詩詞中的男子所戀的女子常被稱爲蕭娘,女子所戀的男子常被稱爲蕭郎。 臉薄:容易害羞,這裏形容女子嬌美。 勝:能承受。 桃葉:這裏代指所少女的代稱或指思念的佳人。 眉尖:一作“眉間”“眉頭“。 覺:察覺。 無賴:本意是可愛,反說它無賴,無賴正是愛惜的反話。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詩,但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說懷地,以離恨千端的綿綿情懷,追憶當日的別情。詩人極寫揚州明月,用“無賴”之“明月”把揚州裝點出無限的風姿,與標題吻合無間,使詩歌產生令人驚歎的藝術效果。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極寫當日的別離景象。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蕭娘”、“桃葉”均代指所思;“愁眉”、“淚眼”似是重複,而用一個“難”字和一個“易”字表達出來,不但不顯得累贅,反而有反覆留連、無限縈懷之感。當日的愁眉,當日的淚眼,以及當日的慘痛心情,都作成別離後無窮的思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思念殷切的時候,詩人唯覺一片惆悵,沒有可以訴說的人,於是,擡頭而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悽苦,卻割不斷纏綿的思念。這種掙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但它曾照過離人的淚眼,好比對人有情,而離別後偏偏照着愁人,又好像無動於衷,這便顯得“可憎”。 詩人在深夜擡頭望月的時候,原本欲解脫這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所以說“明月無賴”。“無賴”二字,原本有褒和貶的兩重意義,這裏因明月惱人,有抱怨的意思。但後世因爲驚賞這種揚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離開了詩人原意,把它截下來只作爲描寫揚州夜月的傳神警句來欣賞,這時的“無賴”二字又成爲愛極的暱稱了。這也是形象有時會大於作者構思的一例。 古人律體絕句的結尾處,有時用一種叫做“一筆盪開”的方法,往往會產生一種“寄意無窮”的效果。這首詩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時即已“盪開”。說愁眉,說淚眼,雖然作者餘情未盡,而其他的事情已不必增添,於是忽然攬入一輪明月,以寫無可奈何的情態,體現了構思的險譎。這兩句看似將全詩截爲兩段,實際上則是欲斷不斷,題中用“憶”字,將全詩連貫起來,依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般滋味”。本來月光普照,遍及人寰,並不偏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不是僅在月色。 詩爲傳神,有時似乎違反常理,卻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無賴”的奇幻設想,也有它的淵源與影響。《論語》中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不過這是讚頌周文王的句子,沒有半點詩意。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徐凝這首詩中的“三分之二”不但是詩意的,而且是新奇的。這些數目字,都不可以常理而論,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致使後世之人對揚州的嚮往如醉如癡,“二分明月”成爲揚州的代稱。此後宋人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不遜色。至於“月色無賴”,後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中的“春色惱人”,即運用了同一手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娘:泛指美麗的女子。
  • 桃葉:泛指美麗的女子。
  • 無賴:此処意爲可愛至極,無法用言語形容。

繙譯

美麗的女子臉上難以承受淚水的重量,她們的眉頭輕易就能凝聚憂愁。 如果將天下的明月夜分爲三份,那麽其中兩份的美麗與魅力,都無可奈何地屬於敭州。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女子的哀愁,間接表達了對敭州的深深懷唸。詩中“蕭娘”與“桃葉”作爲美麗女子的代稱,她們的淚水和憂愁,映射出詩人對敭州的眷戀之情。後兩句巧妙地將明月夜的美景與敭州的魅力相聯系,用“無賴”一詞形容敭州的美麗無法言喻,表達了詩人對敭州的無限思唸和贊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徐凝

唐睦州人。工詩,憲宗元和中即有詩名,方幹曾從之學詩。穆宗長慶中,赴杭州取解,大得刺史白居易賞識。後嘗至京洛,竟無所成。歸故鄉,優遊而終,人呼爲徐山人。有詩集。 ► 1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