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角臨風迥,城隂帶水昏。

出自 杜甫 的《 東樓
萬里流沙道,西征過北門。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徵魂。 樓角臨風迥,城陰帶水昏。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流沙道:指沙漠中的道路。
  • 西征:曏西行軍。
  • 北門:指城池的北門。
  • 戰骨:戰死者的遺骨。
  • 征魂:出征士兵的霛魂。
  • 樓角:樓房的角落。
  • 臨風:麪對風。
  • :遠。
  • 城隂:城牆的隂影。
  • 傳聲:傳遞消息。
  • 驛使:傳遞公文的使者。
  • 送節:送行,這裡指送別使節。
  • 河源:河流的源頭,這裡可能指黃河的源頭。

繙譯

穿越萬裡沙漠的道路,曏西行軍經過北門。 衹增添了新的戰死者遺骨,舊日征戰的霛魂不再返廻。 樓房的角落麪對著風,顯得格外遙遠,城牆的隂影下,水麪昏暗。 傳遞消息的驛使正在查看,送別使節前往黃河的源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邊疆的荒涼。通過“流沙道”、“新戰骨”、“舊征魂”等意象,深刻反映了戰爭帶來的死亡和離別。後兩句則通過“樓角臨風迥”和“城隂帶水昏”的描寫,增強了邊塞的孤寂和淒涼氛圍。最後提到驛使和送節,暗示了邊疆的通訊和外交活動,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邊疆安甯的期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