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
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有客驂鸞並鳳,云遇靑山、赤壁,相約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間。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
拼音
譯文
我的志向在那遼闊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夢中登上了藍天。用手撫摸著皎潔的明月,瞬息度過了人間的千年。又夢見你乘著鸞鳥、鳳凰,遇見了蘇軾和李白詩僊,相約一起登上了月宮廣寒,拏起北斗作為勺子舀酒暢飲,我也有幸在你們中間。
我輕輕地吟唱起心中的波瀾:「別看我形體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卻自由奔放,達觀曠遠。我要像天鵝一次次舉翅高飛,看看這天地是方是圓。」我想再唱啊,卻從夢中醒來,推開枕頭心中悵惘昇起疑念:人間事為什麽總難圓滿?這心事雖然可嚮知心朋友傾談,一泓秋水卻把你隔得老遠老遠。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敍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余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爲謝,兼寄呉子似」:廣信書院本作「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敍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爲謝,兼寄呉子似」,四卷本丁集作「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敍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余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爲謝,兼簡子似」。
趙昌父:南宋·劉宰《漫塘文集·卷三十四·章泉趙先生墓表》:「先生姓趙氏,諱蕃,字昌父。其先自杭徙汴,由汴而鄭,南渡居信之玉山。曽祖晹(yì),朝散大夫,直龍圖閣,提舉江州太平觀。祖澤,迪功郎,海州朐(qú)山縣主簿,贈承議郎。父渙,奉議郎,通判沅州,贈朝奉郎。龍圖殁,塟玉山之章泉。先生因家焉,故世號章泉先生。用龍圖致仕恩入仕饒之浮梁尉,福之連江簿,皆不赴。爲吉之太和簿,辰之司理參軍,最後監衡之安仁贍軍酒庫。已至未上而歸,遂奉祠家居,積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今天子御極之元年,嵗在乙酉,宰相以先生名聞有㫖除大社令,三辭不拜,特改奉議郎、直秘閣、主管建昌軍仙都觀,又三辭,不允。越三年,差主管華州雲臺觀。蓋先生自乙酉至是嵗,辭官不獲,屢上休致之請,皆不允。而先生請不已,明年夏四月,始得㫖轉承議郎,依前直秘閣致仕。又閲月,而先生逝矣,實紹定某年某月某日,夀八十有七。……自少喜作詩,答書亦或以詩代。援筆立成,不經意,而平淡有趣,讀者以爲有陶靖節之風。嵗時賔友聚㑹,尊酒從容,浩歌長吟,心融意適,見者又以爲有浴沂詠歸氣象。」宋·黃昇《花菴詞選·卷四》:「趙昌甫,名蕃,號章泉,負天下重望,屢召不起。劉後村所謂『一生官職監南岳,四海詩名仰玉山』者此也。」
用東坡韻:指東坡《水調歌頭》詞,題爲「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博山寺:《廣豐縣志》:「博山寺在邑(廣豐縣)西南崇善鄕,本名能仁寺,五代時天台韶國師開山,有繡佛羅漢留傳寺中。宋紹興間悟本禪師奉詔開堂,辛稼軒爲記。」嘉靖《永豐縣志·卷四·人物》:「辛幼安名棄疾,其先歷城人,後家鉛(Yán)山,往來於永豐博山寺,舊有辛稼軒讀書堂。」
呉子似:《安仁縣志·人物志》:「呉紹古,字子嗣,通經術,從陸象山遊。授承直郎,荊湖南路提舉茶鹽使幹辦公事。」《鉛(Yán)山縣志·十一·名宦》:「呉紹古,字子嗣,鄱陽人。慶元五年任鉛山尉,多有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條分類舉,先民故實搜羅殆盡。建居養院以濟窮民及旅處之有病阨者。」按:呉氏尉鉛山始於慶元四年,見趙昌父《劉之道祠記》,《鉛山縣志》作五年,誤。(參《辛稼軒年譜》慶元四年)。
寥闊:即寥廓。以避宋寧宗諱,故改用「闊」字。
「疇昔夢登天」句: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惜誦》:「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倶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靑天攬明月。」
驂鸞:四卷本丁集作「驂麟」。
靑山:指李太白。太白墓在靑山。
赤壁:指蘇東坡。東坡於七月望日曾與客汎舟遊赤壁,並有《赤壁賦》二篇。
「酌酒援北斗」句: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我亦蝨其間」句:唐·韓愈《瀧(lóng)吏長駐急流邊以保行舟安全之小吏》詩:「得無蝨其間,不武亦不文。」
少歌: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抽思》有「少歌」,王逸註謂「小唫(yín)謳謠以樂志也。『少』亦作『小』。」
「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句:漢·賈誼《惜誓》詩:「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句:宋·蘇軾《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爲郡中絶勝。元豐五年,余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曲,蓋越調〈鼓笛慢〉。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有句云:「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
「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句:唐·杜甫《寄韓諫議》:「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嬋娟,四卷本丁集作「娟娟」。
序
此詞作於辛稼軒罷居鉛山時期。南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辛稼軒從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撫使任上被彈劾免官,回到江西鉛山他的瓢泉新居,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再度閑居生活。這首詞就作於閑居瓢泉期間。
由詞前小序可知,辛稼軒寫這首詞是爲了答謝趙昌父(蕃)幷兼寄呉子似(紹古)的。呉子似在此期間曾任鉛山縣尉。閑居鄉野的辛稼軒,雖然因遭朝中姦臣排擠,報國無門,鴻圖難展,心中怨憤,時常寄情山水,託興詩酒,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積極用世的思想仍佔主導地位。他身處江湖之遠,仍不忘憂國憂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實現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理想。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處境下,他創作了這首《水調歌頭》詞。
此詞上闋以描述夢境爲主。起句「我志在寥闊」,開門見山,直抒胸懷,表現了詞人高遠的志向和寛宏的氣度,槪括全詞要旨。爲有寥闊之志,自然有「夢登天」之舉。「疇昔夢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誦》中「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航」之意。他感到現實中難以施展他的才幹,他要到廣漠宇宙去尋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兩句,乃是全詞思想的主幹。「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詞人在夢幻中飛上靑天,首先來到月宮,盡情地賞玩明月。他在這裏撫摸著潔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離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覺人間已過了千年之久。
接著「有客驂鸞幷鳳,云遇春山赤壁,相約上高寒」數句,描寫的是作者與高賢們同上天宮的夢境。由詞序可知,這首詞是爲答謝趙昌父而作,自然應有回敬之詞。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鉛山不遠,是詞人閑居瓢泉時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進,飲酒作詩,氣度不凡,世人以爲有陶靖節之風。這裏作者以「驂鸞幷鳳」來贊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應羽化登仙。這裏的靑山、赤壁係指李白、蘇軾,因爲李白墓在當塗之靑山西北,蘇軾曾遊赤壁,寫過《赤壁賦》。趙昌父駕著鸞鳳霞舉飛昇,在彩雲間與先賢李太白、蘇東坡相遇,於是他們同作者共約到天宮去遨遊。作者在這裏把趙昌父、李白、蘇軾譽爲「三賢」。作者這樣寫,也有自謙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間」就是把這層意思直接表達了出來,意思是:在您和先賢們高會的時候,我不過是濫竽充數地置身其間罷了。在現實生活中,詞人感到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願與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衹好到夢境中去會見他理想中的人物。在這裏,作者把自己與朋友,古代聖賢置身於高寒廣漠的天宇,用北斗當酒杯痛飲著天上的美酒,充分表達了其豪放的一面。
詞的下闋繼續描寫夢境。詞人在夢幻中無憂無慮地暢遊太空,內心充滿激情,不禁小聲歌唱起來。「神甚放,形則眠」二句,從字面意思看,是説身體雖然清靜無爲,好像在睡眠,但精神還是奔放曠達的。這是作者在閑居生活中積極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閑居後,表面看來安靜閑適,但他心中時刻不忘報國之志。「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化用賈誼《惜誓》中「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擊長空、一再高舉的鴻鵠,以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
接著,詞人從夢境中回到現實。詞人在夢境裏可以縱橫馳騁,可是一旦夢覺,回到現實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這不禁使他感到悵惘,幷産生了人世間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情爲什麽會有那麽多的疑問。這裏的「虧全」是以月亮的圓缺比喩人間的悲歡離合,主要説的是「虧」的方面。詞人在這裏以夢境與「夢覺」相對照,揭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同社會現實的矛盾。在這發問中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抒發人事難全的感慨,這發問也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滿腹經綸的老將對於懷才不遇、報國無路提出的強烈抗議。詞的結語「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覺得來得有些突然。前面説的全是夢境以及夢覺後的惆悵,可是結語卻一語宕開,表現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韓諫議》)的惋惜之情。其實這是在前面幾層意思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感想。這一句表面看來衹是對他的好友呉子似的思念,實際上主要還是抒發「誰識稼軒心事」(《水龍吟·再題瓢泉》)的苦悶心情。
這首詞在藝術特徵上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思想內容上的重要特徵,而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其理想則是浪漫主義傳統的創作方法。辛稼軒成功地運用這一傳統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這首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馳騁奔逸,狂放不羈,洋溢著豪邁的激情。它充滿瑰麗豐富的想象,大膽驚人的夸張,「摩挲素月」「驂鸞幷鳳」「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圓」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麗光輝,顯現出光彩奪目的浪漫主義色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寥闊:指廣闊無垠。
- 疇昔:往昔,以前。
- 摩娑:撫摸。
- 驂鸞並鳳:指駕馭鸞鳳等仙鳥。驂(cān)。
- 赤壁:這裏指古地名,三國時赤壁之戰的發生地。
- 高寒:高而寒冷的地方,此處借指仙境。
翻譯
我志向在那廣闊無垠的天空,從前曾夢想登天。撫摸那潔白的月亮,在人世間俯仰之間已過千年。有位客人駕乘鸞鳳,說是在雲間遇到了青山、赤壁,相約一起到高寒之處。舉北斗當酒杯喝酒,我也如蝨子般處於其間。 輕聲吟唱說:神情十分放縱,身形猶如睡眠。鴻雁不斷高飛,讓天地看到它的方圓軌跡。想再次歌唱時卻從夢中醒來,推開枕頭茫然地獨自思量,人間的事到底是怎樣的虧缺與圓滿呢?有美人可以交談,卻被秋水阻隔如明月般遙遠。
賞析
這首詞充滿了奇幻色彩和豪放之情。上闋通過描繪夢境登天,與仙人同遊,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同時也表現出詞人的高遠志向和廣闊胸懷。下闋寫夢中高歌,醒來後對人事的思索,既有超脫之意,又有對現實的感慨。詞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手法,生動地表達了辛棄疾對人生、理想等的思考與感悟。語言豪放而優美,意境恢弘而深遠。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