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簾鉤、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出自 吳潛 的《 滿江紅 · 豫章滕王閣
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正檻外、楚山雲漲,楚江濤作。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近簾鉤、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秋漸緊,添離索。天正遠,傷飄泊。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着。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
拼音

譯文

萬里西風助我登上滕王閣,楚江波濤驚起,雲層翻騰。遠遠望去好像船從樹梢上駛過去,有時水鳥雀沙邊飛落。晚上陰雨遮天,與唐時無異。 秋天來臨、氣蓑悲傷,自嘆十年官場浮沉,多次落職鄉居。唉,算了算了,不去說它了。天地之大,卻沒有我落腳之地。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宋以來始塡此詞調。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句:暗用王勃故事。寫自己登臨高閣時的興致。傳説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風助之,一夕行四百餘里。 正檻(jiàn)外:門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古時南昌屬楚地,故稱西山爲楚山。 楚江:指贛江。 作:起。 木末(mù mò):樹梢。一作「林杪」。 緊:深,濃。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罷休,罷了。 乾坤:指天地。 著(zhuó):安放。 斷送:逗引。 角:號角。

這首詞的上闋前三句頗有氣勢,寫出了詞人登臨滕王高閣時的興致;下闋三句,寫憑欄所見壯觀之景也表現了詞人心潮的激盪。全文抒發了歲月易老、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愁恨。

賞析

上闋重在寫景。「萬里」用得極有氣勢,「吹」極爲生動,寫出了登臨高閣時的興致。這裏引用了王勃的故事。傳説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風,使他一夕行四百餘里,民諺謂「時來風送滕王閣」。這箇故事更表現了作者的興致,還自然地將目前的登臨與王勃當年聯結了起來。「正檻外、楚山雲漲,楚江濤作。」「檻外」寫出了當時居高臨下憑欄四望的感覺。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贛江。「雲漲」、「濤作」,景象當時壯觀,可以想見詞人心潮的激蕩。「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這是寫登高遠望時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駛在樹梢上,野鳥有時落在沙邊。「有時」,二字極爲傳神。「近簾鈎、暮雨掩空來,今猶昨。」「暮雨」説明其佇望之久。正當遊目騁懷、沉入遐思時,雨霧撲簾而來,眞是「珠簾暮卷西山雨」,與王勃當年所見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臨風嗟嘆了。 下闋重在抒情。「秋漸緊」四句均是由景入情。秋天是易使人感傷的季節,更何況詞人此刻正處於官場失意、前途渺茫之際。看遠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思及自己年過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誰能不傷感,故而「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現在,自己歲月無多,天下雖大,無奈姦臣當道,哪裏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雖大愁難著」。乾坤之大卻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這裏以固態體積狀愁,旣給人以形之大、又給人以質之重的感覺,想象奇特。上面都是登高臨景惹起的對往事的回憶和無限慨嘆,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對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發出的鬱悶不平之氣,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臨近黃昏,城頭的號角又吹起來了,聲聲入耳,又勾引起遷客無盡的羈旅愁思這正與上闋「暮雨」照應,角聲混合著秋風、雨意,是多麽蕭條悲凉的感覺。這是一箇倒裝句。把「城頭角」放在最後,又使人覺得他的無盡愁思似乎像那聲聲號角一樣,在廣闊的秋空中,久久回蕩。這又變成一箇以景結情的好句。「乾坤雖大愁難著」痛憤無比,結句哀思綿綿,剛柔相濟,益顯其沉痛悲鬱。 全文上闋寫登滕王閣覽景,下闋藉景抒情,由近及遠回首往事,十年來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爲的歲月不多了。而社稷顛危,國難深重,有志難伸,內憂外患,充滿胸間。臨近黃昏,城頭的號角更勾引起遷客無盡的羈旅愁思。
吳潛

吳潛

吳潛,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爲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