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出自 李商隱 的《 隨師東
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鬥心。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征:指唐朝對東方的軍事行動。
  • 日調:每天調撥。
  • 萬黃金:形容軍費開支巨大。
  • 幾竭:幾乎耗盡。
  • 中原:指中國中部地區。
  • 買鬥心:購買士兵的鬥志,即招募士兵。
  • 誅馬謖:馬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因失守街亭被諸葛亮處死,這裏比喻軍令不嚴。
  • 捷書:戰報。
  • 報孫歆:孫歆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將領,這裏指戰報中的虛假勝利。
  • 鸑鷟(yuè zhuó):鳳凰的別稱,象徵賢才。
  • 巢阿閣:在阿閣築巢,阿閣是傳說中鳳凰的棲息地,比喻賢才得到重用。
  • 豈假:豈能借給。
  • 鴟鴞(chī xiāo):貓頭鷹,古代認爲是惡鳥,比喻惡人。
  • 泮林:古代學宮中的林木,比喻國家的重要地方。
  • 前朝:指唐朝之前的朝代。
  • 玄菟郡:古代地名,位於今朝鮮境內,這裏泛指邊疆地區。
  • 積骸成莽:堆積的屍體像草一樣茂密,形容戰爭的慘烈。
  • 陣雲:戰雲,指戰爭的氣氛。

翻譯

唐朝東征,每天耗費萬兩黃金,幾乎耗盡了中原的財力來招募士兵。軍令不嚴,沒有像諸葛亮處死馬謖那樣嚴格執行,戰報中卻總是虛假地報告勝利,就像報孫歆那樣。只需要賢才在朝中得到重用,又怎能容忍惡人在國家重要地方橫行。可惜了前朝的玄菟郡,戰爭過後,屍體堆積如山,戰爭的氣氛依然沉重。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唐朝東征的描寫,反映了戰爭的巨大消耗和軍令不嚴的問題。詩中運用了歷史典故和象徵手法,如「誅馬謖」、「報孫歆」等,增強了詩歌的深度和諷刺意味。同時,通過對比賢才與惡人的境遇,表達了對國家用人政策的批評。最後,以「積骸成莽陣雲深」描繪了戰爭的慘烈和後遺症,體現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