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中。

出自 孟浩然 的《 洛中送奚三還揚州
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 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中。 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 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水國:指多河流、湖泊的地區,這裏指揚州所在之地。
  • 使風:憑藉風力,即順風行船。
  • 恨不同:遺憾不能一同歸去。

翻譯

水鄉之地廣闊無垠沒有邊際,你我乘船一同趁着順風前行。真羨慕你從這裏 departure 後,很快就能日夜見到家鄉的景象。我自己也離開家鄉很久了,可惜不能和你一同向南回到家鄉。要是以後你有音信來問我,我們或許能在江上再次相逢。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洛陽送友人奚三回揚州時所作。首聯以雄渾之筆勾勒出送別的場景,無邊水國之上,友人舟船藉助風力即將遠行,爲全詩奠定了開闊而略帶惆悵的基調。頷聯直接表達對友人能歸鄉的羨慕之情,體現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頸聯「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詩人由友人歸鄉聯想到自己久客在外,卻不能同歸,進一步深化了思鄉的愁緒,以及與友人分別的遺憾之感。尾聯「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詩人對友人表示,日後若有書信往來,或許能在江上重逢相遇,既爲此次分別留了一絲期待,又有一種不確定的渺茫,給人留下了悠長的回味。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將送別友人時的羨慕、思鄉、不捨以及重逢的期許等多種情感交融在一起,讀來令人動容。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