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拼音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對無恥感到羞恥,就沒有恥辱了。”

賞析

人有羞恥之心,知道哪些事該幹,哪些事不該幹,這就是智。人無廉恥,百事可爲,他就不僅沒有智,也不會有禮,有義,有仁,那麼他就不是人,而與禽獸無異了。 所以孟子講,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懂得恥辱,有自尊心,是一個人進步的起點,就可以免於恥辱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無恥:沒有羞恥之心。

繙譯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把沒有羞恥之心儅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賞析

這句話強調了羞恥心的重要性。一個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應該具備羞恥感,能分辨是非、善惡、榮辱。如果能認識到沒有羞恥心本身是一種極大的恥辱,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那麽在行爲上就會更加自律和有底線,從而避免做出不道德或可恥的事情。這躰現了孟子對個人品德脩養的重眡。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