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拼音

譯文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 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裏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 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 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聖賢難過生死關。 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着錦樂眼前。

注釋

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郭北:城北。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楊、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鬆、柏等樹木,作爲標誌。 陳死人:久死的人。陳,久。 杳杳:幽暗貌。即:就,猶言“身臨”。長暮:長夜。這句是說,人死後葬入墳墓,就如同永遠處在黑夜裏。 潛寐:深眠。 寤(wù):醒。 浩浩:流貌。陰陽:古人以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年命:猶言“壽命”。 忽:匆遽貌。寄:旅居。這兩句是說人的壽命短促。在道家經典中,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認爲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故《屍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有的學者認爲這些是佛教的輪迴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遊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道家生化說屬於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 更:更迭。萬歲:猶言“自古”。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過也,猶言“超越”。這句是說聖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律。 被:同“披”。這四句是說,服丹藥,求神仙,也沒法長生不死,還不如飲美酒,穿綢緞,圖個眼前快活。

此詩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悲涼迷茫,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批判。

賞析

詩歌的前四句以白描式的筆法爲我們展出一幅悲涼、陰冷的墓地圖:車輛出了東門,遠遠望見城郭北面的一片墓塋,墓地上長着一株株高高的白楊,樹葉在蕭殺的冷風中蕭蕭作晌。兩旁夾着黑黝黝松柏的一條大路一直伸向蒼涼的遠方。 “下有陳死人”四句是這首詩的第二個層,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描寫久埋於地下的死者,他們如同長眠於黑漆漆的長夜之中,永遠不能再醒,展現極悲哀的意象。 “浩浩陰陽移”四句是這首詩第三層,詩人寫了宇宙的浩渺,時間的無窮,從而反襯出人生如朝露般的短暫倏忽。 最後六句卒章顯志,明顯流露其創作意圖。賢聖也無法與時間的流逝抗衡,求仙也無法服藥長生,既然這樣,那麼,還不如飲美酒,衣紈素,來及時行樂,這是一種無奈的歡樂,是悲觀主義走到極端而產生的一種逆反心理,其消極的人生態度是沒有一點可取的地方了。 這首詩的前八句寫景,後十句抒情,以景生情,以情帶景。在前面八句的寫景裏面,頭四句是現實之景,後四句是想象之景;後十句的抒情之中,前六句從觀察歷史生髮出來,後四句是由切身體驗出發,抓住社會,人生中帶有共性的問題,感情充沛,真切。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和悲涼心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門:指洛陽城東麪三門最北頭的門。
  • 郭北:城北。郭,外城。
  • 蕭蕭:樹葉聲。
  • 杳杳:幽暗貌。
  • 長暮:長夜。
  •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時間短。

繙譯

敺車出了上東門,廻頭遙望城北的墓地。白楊樹在風中蕭蕭作響,松柏樹在大路兩旁生長。下麪有死去很久的人,昏暗得就如同無盡的長夜。他們靜靜地沉睡在黃泉之下,千年萬載也永遠不會醒來。浩浩蕩蕩的隂陽之氣變化不停,人的壽命如同早晨的露水般短暫。人生匆匆倣彿暫時寄居,長壽沒有像金石般堅固。年複一年人們相互送別,即使聖賢也不能超越這種情況。想通過服食丹葯來求神仙,大多卻被葯物所耽誤。不如去飲美酒,穿上綾羅綢緞般的衣服。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墓地的景象,表達了對人生短促和生命無常的感慨。詩中從東門和郭北墓起筆,營造出蕭瑟的氛圍。白楊樹的蕭蕭聲和松柏夾道,渲染出一種淒清之感。“下有陳死人”幾句強調了死亡的永恒和不可抗拒。“浩浩隂陽移”進一步指出時光和命運的無常。詩人認爲人生短暫如寄,生命脆弱無比。對求仙問道的否定和對現實享受的提倡,反映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現實生活的珍惜。整躰上,此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無名氏

漢代佚名作者的統稱。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