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出自 李商隱 的《 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鷄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拼音

譯文

徒然聽到傳説,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衞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鷄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釋

九州:古代分中國爲九州。説法不一。《書·禹貢》作冀、兗、靑、徐、揚、荆、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而無靑、梁;《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徐、梁。又戰國齊人鄒衍主「大九州」説,《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以爲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爲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後以「九州」泛指天下。 徒聞:無根據之傳聞。 虎旅:隨唐玄宗赴蜀之禁衞軍。 宵柝:夜間巡邏時用的梆子。 鷄人:皇宮中報時之衞士。漢制,宮中不得畜鷄,衞士候於朱雀門外,傳鷄唱。 籌:計時的用具。 四紀:謂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繞日一周(十二年)爲一紀。代指玄宗在位四十五年。 盧家莫愁:南朝樂府歌辭《河東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爲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幸福婚嫁對比帝妃愛情悲劇。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嚮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開篇夾敍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槪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説,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説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説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爲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麽用?「他生」爲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麽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次聯用宮廷中的「鷄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鷄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爲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爲了巡邏和警衞,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啓「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爲了保衞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爲如此,纔「無復鷄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衹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爲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僞、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槪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爲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旣「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爲什麽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嚮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纔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