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尙書吏部郎謝脁确是才傑,在文壇獨樹一幟不同凡響。
音調鏗鏘聲律工穩諧金石,才思高華如追逐風雲之上。
哪想到不畏嚴寒高潔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糾紛死亡。
像尺璧一樣的珍寶蒙大冤,構陷成獄死於非命歸丘壤。
注釋
謝脁(tiǎo)(464-499):字玄暉,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
吏部:指謝脁,謝脁曾為尙書吏部郎。
文峰:即詞峰。峰,一作「鋒」。
金石:指鍾磬等樂器。
諧:和諧。
思:才思。
風雲:形容高超。
陵霜質:指謝脁不畏強暴的品質。
人事:指新陳代謝、生死存亡的現象。
尺璧:徑尺之璧。指謝脁是稀有的人才。
序
《傷謝脁》是南朝詩人沈約傷悼詩人謝脁蒙冤而死的悼亡詩,這首詩總結了謝脁的一生,贊頌死者是個才能、品德傑出的人,評價死者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不同凡響,哀嘆他死的冤枉;表達了詩人對謝脁的悼念。全詩旣有哀傷,又有憤慨,同時隱含著對當時朝廷的不滿。詩句寫得極有感情,聲情幷茂,言淺意深。
賞析
這首詩以詩的形式,正确評價了謝脁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於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詩人沈約雅愛謝脁的五言詩,他經常贊嘆:「二百年來無此詩也。」(《南齊書·謝脁傳》)此詩前四句就是這一高度評價的具體化。詩人沈約認爲,謝脁才華傑出,犖犖獨佔文壇鰲頭,具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因爲,其詩之「調」與「思」都與眾不同。詩思高華,追風逐雲,靈秀而飄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詩的鏗鏘音調,優雅動聽,都堪與音樂之聲媲美,猶令人賞心愜意。這裏的「調」,已不僅僅是指詩的自然音節,也兼指沈約、謝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詩的人工音律,即聲律。詩人沈約醉心於追求詩的聲律之美,他著《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説。謝脁、王融等人積極響應,身體力行,把沈約的聲律説運用於詩歌創作之中,開創了風靡一時的「永明體」。沈約和謝脁都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而「永明體」實際上成了古體詩嚮近體詩過渡的橋梁。由此可見,在對詩的「調」的認識與追求上,他們是靈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約這裏稱贊謝脁詩「調與金石諧」,确是知音之評。
後四句對謝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約這裏先盛贊謝脁品質高潔,接著一曰「忽隨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隨」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尋常的意味,暗示謝脁是死於非命;二曰尺璧之質而與丘壤同污,埋沒於地下,實在可嘆可惜。這樣,詩人便在這裏著意造成了品質之優秀和生命之短暫的反差,由此發抒出對謝脁不幸遭際的無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發露,溢於言表。
愛其美才而悲其橫死,是此詩的主旋律。全詩評騭公允,不諛不貶,因而成爲品評謝脁的千古不易之辭;眞情率意,不假雕飾,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懷友的傳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