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帘酒易賒。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羣鴉。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帘酒易賒。
閒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拼音
譯文
春天來臨,平原之上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剛剛耕好,又適逢春雨落下,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忽然之間適纔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愁緒染白了頭發。心情沉悶無奈,衹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
村民們神態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也種滿了桑和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靑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時光赶著去走娘家。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翦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説調名取自唐鄭嵎「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宋代宋祁之作。
「遊鵝湖,醉書酒家壁」:廣信書院本作「春日即事題毛村酒壚」,《花菴詞選》作「春日即事」,玆從四卷本乙集。
鵝湖:《鉛山縣志》:《鉛山縣志》:「鵝湖山在縣東北,周迴四十餘里。其影入於縣南西湖。諸峯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峯頂三峯挺秀。《鄱陽志》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鵝湖。」宋淳熙二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兄弟講學鵝湖寺,後人立爲四賢堂。淳祐中賜額「文宗書院」,明正德中徙於山巓,改名「鵝湖書院」。
春入:廣信書院本作「春日」,玆從四卷本及《花菴詞選》。
平原:廣闊平坦的原野。
薺(jì)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葉叢生,羽狀分裂,葉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葉可供食用。
晚日:夕陽。
靑帘:舊時酒店門口挂的幌子。多用靑布製成。這裏借指酒家。唐鄭谷《旅寓洛南村舍》詩:「白鳥窺魚網,靑帘認酒家。」
意態:神情姿態。
生涯:生活。
桑麻: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爲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亦泛指農作物或農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靑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靑裙縞袂(gǎo mèi):靑布裙、素色衣。謂貧婦的服飾。借指農婦,貧婦。宋·蘇軾《於潛女》詩:「靑裙縞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
外家: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
序
《鷓鴣天·遊鵝湖醉書酒家壁》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詞作之一。詞的上闋寫仲春田園的美麗風光和詞人由此引發的感喟,詞的下闋描繪了一幅樸實閑適的農家生活圖景。詞中表現了懷才不遇的詞人那種無奈背後的不甘閑居的進取之心。
賞析
這是一首藉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由薺菜開花而説「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群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人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物細事,可見其意態閑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靑帘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髮。詞中説的是「白髮」,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髮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衹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裏「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面對這一派格調清新、色彩明麗、生機勃勃的春光,詞人的內心深處也似乎有一股涌動的熱情,他是多麽希望爲國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想到罷官的現實,又感到無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頭發,衹得在傍晚時到挂有靑布酒幌的酒店去賒一點酒喝,好在賒酒很方便。詞人想藉酒澆愁,可這酒又不能解除他內心的愁。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卻來了愁緒。其原因可以從這首詞的一小序「遊鵝湖,醉書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綫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正壯年,還有精力,足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閑無爲的生活的,所以詞人遊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説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詞上闋的藝術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靑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赶著去走娘家。與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箇「閑」字,一箇「細」字,一箇「有」字,一箇「趁」字,把農村生活的閑適與古樸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閑適、古樸,越是讓人聯想到「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靑簾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自己,盡情描寫客觀景象,著力描繪了一箇「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采用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煩亂複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閑適的氛圍中突現得淋灕盡致。透過農家們恬然自安的心態,可以更眞切地看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詞人那種無奈背後的不甘閑居的進取之心,那種追求祖國統一的執著。
或許人有會找詞人旣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閑的生活,卻還要藉酒澆愁的原因。那麽就必須結合詞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時的處境去理解。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有的是夸夸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要遠離城市的喧鬧,他認爲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此時,他雖置身於純潔、清新的農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爲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佔的土地,那纔是眞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閑意態」的生活來,所以他感到愁苦。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幷不能給他帶來眞正的快樂。
這首《鷓鴣天》在辛詞中幷不佔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卻代表了辛詞思想感情的主流,這是貫穿於詞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1168年)「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1189年)「憑誰問:廉頗老矣,尙能飯否?」(《永遇樂》1205年)
這首詞在藝術上主要運用了對照的藝術手法,田園怡人的風光,農家閑適的生活,與詞人「多情白髮春無奈」的心情形成對照,從而含蓄地表現出詞人不甘閑居又無奈惆悵的複雜心態;同時,這勃發的春色又暗含詞人內心的不甘閑居、不甘消沉,表現了詞人那如春的壯志,盡管這壯志被嚴酷的現實重壓著。詞的景物描寫也很有特色,色彩明麗豐富,相映成趣;又動、靜結合,人、物和諧,情、景相生。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