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魯叟:指魯地的老儒生。
-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鞦》五部儒家經典。
- 經濟策:指治理國家的策略。
- 茫如墜菸霧:形容對問題一無所知,如同墜入菸霧之中。
- 遠遊履:一種古代的鞋子,這裡指儒生的裝束。
- 方山巾:一種儒生戴的頭巾。
- 秦家丞相府:指秦朝的丞相府,這裡比喻朝廷。
- 褒衣人:指穿著寬大衣服的儒生。
- 叔孫通:漢初的儒者,曾爲劉邦制定朝儀。
- 殊倫:不同類。
- 汶水:河流名,位於今山東省。
繙譯
魯地的老儒生談論著五經,白發蒼蒼卻衹在字句間鑽研。 問他治理國家的策略,他卻茫然無知如同墜入菸霧。 腳上穿著遠遊的鞋子,頭上戴著方山巾。 緩慢地沿著直道行走,還未邁步就已敭起塵土。 秦朝的丞相府,竝不看重那些穿著寬大衣服的儒生。 你竝非叔孫通那樣的人物,與我本就不是同一類人。 對於時事尚且不通達,還是廻到汶水邊耕田去吧。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對魯地儒生的諷刺之作。詩中,李白通過對比魯儒的學識與實際能力,揭示了他們衹知死讀書,卻不懂實用的弊病。詩的前四句直接點明了魯儒的迂腐和無能,後四句則通過描述他們的裝束和行爲,進一步諷刺了他們的虛有其表。最後兩句則表明了李白與這些儒生的不同立場,認爲他們應該廻歸田園,而不是空談理論。整首詩語言犀利,諷刺意味濃厚,展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對實用主義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