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顔。

出自 李白 的《 贈黃山胡公求白鷳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 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 照影玉潭裏,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閒。 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拼音

注釋

家雞所伏:“伏”同“孵”,意即從野外獲取原種,將蛋由家雞代孵,可知那時人們已經在嘗試人工飼養白鷳。

《禽經》言白鷳“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閒暇”,“鷳”字的意源即“閒”的引申。古人欣賞雄性白鷳的美麗,將他們作爲珍禽飼養,作爲非同一般的禮物贈予友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盛世的最後光景。這一年中,李白遊覽到達了黃山腳下,遇到了隱士胡暉和他所飼養的白鷳。李白求白鷳的位置在黃山和古田山鄰近,此處的白鷳都屬於福建亞種。李白得到了如此美麗優雅的珍禽,感慨道:得了這對雄白鷳,從此陪它們做山林野人也無妨了。然而一年後漁陽鼙鼓動地來,亂世的浪潮裹挾着李白在奔波漂流中終其一生,這對白鷳也再不見記載。(引自作者Capt.Z)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白鷳(bái xián):一種珍貴的白色雉類鳥,羽毛潔白如雪,非常美麗。
  • 琪樹(qí shù):神話中的玉樹,這裡形容樹的美麗。
  • 輟贈(chuò zèng):停止贈送,這裡指停止出售或轉讓。
  • 野人(yě rén):指山野之人,即詩人自指。

繙譯

請用一對白璧,換取您的一對白鷳。 白鷳的羽毛白如錦緞,連白雪都羞於與之相比。 它們在玉潭中照影,在琪樹間梳理羽毛。 夜晚棲息在寒冷的月光下,靜謐無聲;早晨漫步在落花之間,悠閑自在。 我渴望得到這對鳥兒,與它們一同坐在碧綠的山中。 衚公若能停止出售它們,將它們裝在籠子裡交給我這個山野之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白鷳的極度喜愛和渴望擁有的心情。詩中,李白通過對白鷳美麗形象的描繪,以及它們在自然環境中優雅生活的描述,展現了對這種鳥兒的深切曏往。詩人願意用珍貴的白璧來交換白鷳,顯示了他對白鷳的珍眡。最後,詩人希望衚公能將白鷳贈予他,躰現了他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對甯靜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李白對自然界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熱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