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出自 白居易 的《 慈烏夜啼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爲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拼音

譯文

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慈烏的啼哭聲仿佛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爲什麽衹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哀嘆這類的人,他們的心眞是禽獸不如啊! 慈烏啊慈烏!你眞是鳥類中的曾參啊!

注釋

慈烏:較小的一種烏鴉,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稱慈烏。詩人以「慈烏」自喩,寄託“舐犢情難報,未盡反哺心”的無盡愧恨和哀傷。 啞啞:形容烏鴉的叫聲。 經年:終年、整年。 故林:舊林,指往日與母親所栖息的樹林。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裏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沾襟:眼淚沾濕衣襟。襟,上衣的前幅。 反哺:慈烏初生的時候,母親餵養它,等它長大了,便捕取食物來餵養母親,這叫做反哺;引申是説:報答父母的恩情。哺,餵養。 爾 :你。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 吳起:戰國時魯國名將。他曾爲了追求功名,母親死了,卻不回家料理喪事。他的老師曾申(曾參的兒子)知道這件事,就和他斷絶來往。 歿:死亡。 喪不臨:即「不臨喪」,不奔喪的意思。古代習俗,父母或尊長過世,從外地赶回料理喪事或祭拜,稱奔喪。 嗟哉:嘆詞。嗟,音。 斯徒輩:這一類的人。斯,此、這;徒、輩,都是類的意思。 復:又,這裏是加強語氣。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是當時有名的孝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慈烏: 一種古代傳說中的鳥,因對母親感情深厚而聞名。
  • 啞啞: 鳥叫聲。
  • 經年: 經歷一年或多年。
  • 反哺: 小鳥長大後反過來喂養父母的行爲,象征孝順。
  • 吳起: 春鞦時期著名將領,以孝聞名但母親去世時他沒有廻家守喪。
  • 斯徒輩: 指那些人。
  • 曾蓡: 孔子的學生,以孝聞名。

繙譯

一衹失去了母親的慈烏,發出悲傷的鳴叫。 它日夜不離開,守在舊樹林裡度過了漫長的一年。 每晚半夜,它的啼聲讓聽到的人都會落淚。 它的叫聲倣彿在訴說,未能完成對母親的養育之恩。 其他的鳥兒也有母親,但衹有這慈烏的哀痛如此深切。 這或許是因爲母親的愛太深沉,使得它的悲痛無法承受。 從前有個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他都沒有廻家守喪。 唉,這些人啊,他們的孝心比不上這些鳥兒。 慈烏啊慈烏,你是鳥中的曾蓡,以孝聞名。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慈烏失去母親後的深情守林和夜半哀啼,表達了對母愛的偉大以及對孝道的深深贊美。詩人以慈烏爲例,將人類的孝行與動物的情感對比,指出吳起雖然以孝名傳,但在對待親人的喪事上卻不如慈烏。詩中寓言手法的運用,使讀者在感歎鳥獸親情的同時,也反思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慈烏的形象成爲孝順和忠誠的象征,躰現了白居易對傳統美德的崇尚。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