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

出自 杜甫 的《 出此門有悲往事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 至今殘破膽,應有未招魂。 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拼音

譯文

當年由金光門這條路,去投奔鳳翔,長安西郊,到處是安史叛軍正作亂。 直到如今想起來,仍叫人心驚膽顫,有人神魂尚未招回,依然誠恐誠惶。 我拜近得左拾遺,回到了京畿地方,貶我華州掾,這旨意難道出自至尊。 算了吧,我這庸才已逐日衰老鬢蒼,告別長安,駐馬回望千門宮殿檐房!

注釋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載,唐自玄宗天寶三年改“年”爲“載”,至肅宗乾元元年又改爲“年”。京:指長安。金光門:長安外城有三座門,中間一座叫金光門。間道:偏僻的小路。鳳翔:在今陝西,肅宗時一度改名西京,當時肅宗駐蹕於此。左拾遺,職司規諫君主,薦舉人才,屬門下省。移:這裏是貶降的意思。華州:今陝西華縣。掾:屬官的通你。這裏指當時降爲華州司功參軍。因出此門:浦起龍《讀社心解》雲:“華在東而出西面門,爲與親故別,親故有在西者也。” 此道:指金光門。昔歸順:指至德二載投奔鳳翔時,長安西邊的胡騎正甚繁亂。歸順:指逃脫叛軍歸鳳翔,投奔肅宗。 正:一作“騎”。胡:這裏指安祿山部隊。 破膽:喪膽,驚駭。 未招魂:指活人的神魂,意謂推想叛軍佔據時,臣民神魂驚散之常,應有未招而不歸之魂。未,一作“猶”。 近侍:指拜左拾遺。侍,一作“得”。京邑:指華州,因系畿縣,距京城長安不遠。 移官:調動官職,指由左拾遺外放爲華州司功參軍。豈至尊,難道出自皇帝之意。豈,一作“遠”。 千門:原指宮中的門戶,這裏借代宮殿,形容其建築宏偉,門戶很多。

安史亂中,杜甫曾被叛軍捉住,押往長安。至德二載(757),他從長安西門中的金光門混出城,由小路逃往鳳翔見唐肅宗,被任命爲左拾遺。當年十月在長安收復後,他隨皇帝回京。次年(乾元元年,758)因上书營救好友房琯而得罪,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恰好又從金光門出城,作者撫今追昔,悲慨萬分,寫下此詩。 這首詩前四句回憶當年奔竄的驚險經歷,輾轉拜見聖上,可見其拳拳愛國報君之志。後四句寫其被貶的感受,蒙冤遭貶,又兼傷己之老邁和別親友之悲切,含蓄的表達了對統治者的不滿。

賞析

首聯扣題,從“悲往事”寫起,述說往日虎口逃歸時的險象。“胡正繁”有兩層含義:一是說當時安史叛軍勢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說西門外敵人多而往來頻繁,逃出真是太難,更能表現出詩人對朝廷的無限忠誠。頷聯“至今”暗轉,進一步抒寫昔日逃歸時的危急情態,伸足前意而又暗轉下文,追昔而傷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針暗度之效。 頸聯轉寫今悲,滿腔忠心卻遭外貶,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遠他,可詩人卻偏說“移官豈至尊”,決無埋怨皇帝之意,故成爲杜甫忠君的美談。但若仔細體會,杜甫在這兩句中還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過是說得婉曲罷了。尾聯在自傷自嘆中抒寫眷戀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懷。感情複雜而深婉,雖然寫得很含蓄,實際是在埋怨肅宗。 這首詩追憶了當年九死一生從胡塵中間道逃往鳳翔的情景,痛定思痛,感慨萬千。當年是“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憫生還,親故傷老醜。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本以爲從此可以效忠王室、裨補國政,誰知卻因正直敢言了遭奸按誹傍,天子疏遠,從政一年多就被貶斥。詩人內心的怨望很深,卻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筆法寫出。篇末抒發自己眷念京國的深情,更加襯托出統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無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至德二載:唐肅宗至德二年的年號,公元757年。
  • :杜甫的字。
  • 京金光門:長安城的北門,通往西北方向。
  • 間道:小路,祕密途徑。
  • 鳳翔:今陝西鳳翔,當時是臨時首都。
  • 乾元初:唐肅宗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初。
  • 左拾遺:唐代官職,負責規諫皇帝。
  • 移華州掾:改任華州(今陝西華縣)的屬官。
  • 親故別:與親友告別。
  • :指京城長安的大門。

翻譯

當年我從這道門逃出,西郊戰場正硝煙瀰漫。 至今想起,心中仍殘留戰慄,那些未歸的靈魂可能還在飄蕩。 最近我得以返回京都,調任並非出於最高統治者的意願。 隨着歲月流逝,我才能衰退,老去,停下馬匹,遙望那千重宮門。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經歷了一番顛沛流離,從長安逃往鳳翔,又回到京師長安時所作。他以回憶昔日的戰亂場景開篇,表達了對戰爭殘酷的深深震撼和對未能完全平定叛亂的哀痛。詩人通過「殘破膽」、「未招魂」等詞,揭示了戰爭對人心靈的持久創傷。接着,他感慨自己雖然得以回京,但升遷並非出於自願,流露出對命運無奈和官場現實的諷刺。最後,他以「無才日衰老」表達對自己才華不再、時光流逝的無奈,以及對繁華帝都的眷戀,通過「駐馬望千門」這一動作,展現出詩人深沉而憂鬱的情感。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