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曏無空濶,真堪托死生。

出自 杜甫 的《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拼音

譯文

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 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 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爲難,騎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託生死。 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託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爲國立功了。

注釋

兵曹:即兵曹參軍,唐代官名,輔佐府的長官管理軍事。 胡馬:古代泛稱北方邊地與西域的民族爲胡,胡馬即產自該地區的馬。 大宛(yuān):西域國名,產良馬著稱。 鋒棱(léng):骨頭棱起,好似刀鋒。形容駿馬骨骼勁挺。 批:割、削。 竹批:馬的雙耳象斜削的竹筒一樣豎立着。古人認爲這是千里馬的標誌。 無空闊: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騰而過。 真堪:可以。 託死生:把生命都交付給它。 驍(xiāo)騰:勇猛快捷。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首聯寫其出身不凡,傲骨錚錚;次聯寫其峻健敏捷,頷聯寫其忠誠勇猛的品性;尾聯期望駿馬立功於萬里之外,當是與房兵曹共勉之意。全詩託物寓意,借馬喻人,抒寫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朝氣蓬勃的英勇氣概,寫得矯健豪放,沉雄雋永,凜凜有生氣,反映了青年杜甫卓爾不羣的志向與銳於進取的精神。

賞析

詩分前後兩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寫馬,是實寫。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接着,對馬作了形象的刻畫。 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首聯開門見山地交代了良馬的產地和獨特的外形。馬是大宛名馬,外形瘦骨棱棱。杜甫寫馬的骨相,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勾勒出神峻的輪廓。頷聯進一步描寫此馬的關鍵部位的特徵。接着寫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銳利勁挺。駿馬的昂藏不凡已躍然紙上了,似見其咴咴噴氣、躍躍欲試的情狀,下面順勢寫其四蹄騰空、凌厲奔馳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兩個動詞極其傳神。前者寫雙耳直豎,有一種挺拔的力度;後者不寫四蹄生風,而寫風入四蹄,別具神韻。從騎者的感受說,當其風馳電掣之時,好象馬是不動的,兩旁的景物飛速後閃,風也向蹄間呼嘯而入。詩人刻畫細緻,維妙逼真。頷聯兩句以「二二一」的節奏,突出每句的最後一字:「峻」寫馬的氣概,「輕」寫它的疾馳,都顯示出詩人的匠心。這一部分寫馬的風骨,用的是大筆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細節一概略去,只寫其骨相、雙耳和奔馳之態,因爲這三者最能體現馬的特色。 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頸聯句承上奔馬而來,寫它縱橫馳騁,歷塊過都,有着無窮廣闊的活動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險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賴。這裏看似寫馬,實是寫人。尾聯先用「驍騰有如此」總挽上文,對馬作概括,最後宕開一句:「萬里可橫行」,包含着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爲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寫照。盛唐時代國力的強盛,疆土的開拓,激發了民衆的豪情,書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業,封侯萬里。這和後期杜甫通過對病馬的悲憫來表現憂國之情。 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這首詠物詩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內,又出於物之外,全詩看似寫馬,但通過贊馬卻表達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負。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