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出自 杜甫 的《 羌村
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爲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羌村: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柴荊:用樹枝和荊條編制的簡陋門。
  • (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 苦辭:苦苦地說。
  • 兵革:兵器和甲冑,代指戰爭。
  • 兒童:這裏指年輕人。
  • 四座:四周的座位,指在場的所有人。

翻譯

一羣雞正在亂叫,客人到來時,雞羣開始爭鬥。 趕雞上樹,這才聽到敲打柴門的聲音。 四五位父老鄉親,問我長途旅行的經歷。 他們手中都帶着東西,從酒器中倒出酒,有的濁有的清。 他們苦苦地說酒味淡薄,因爲黍田無人耕種。 戰爭還未停息,年輕人都去東邊征戰了。 我請爲父老們唱一首歌,表達我對他們艱難生活的深情敬意。 唱完後,我仰天長嘆,四周的座位上,淚水縱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羌村與父老鄉親相聚的情景,通過雞羣的亂叫、父老的問候、酒的倒出等細節,生動地展現了鄉村的寧靜與戰亂的殘酷。詩中,「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一句,深刻反映了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苦難。杜甫以歌表達對父老鄉親的敬意和同情,歌罷的仰天嘆息和四座的淚水,更是抒發了詩人對時局的無奈和對人民的深切關懷。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展現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卓越的詩歌才華。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