蓆帽聊蕭,偶經過、信陵祠下。

出自 陳維崧 的《 秋日經信陵君廟
席帽聊蕭,偶經過、信陵祠下。正滿目、荒臺敗葉,東京客舍。九月驚風將落帽,半廊細雨時飄瓦。桕初紅偏向壞牆邊,離披打。 今古事,堪悲詫;身世恨,從牽惹。倘君而尚在,定憐餘也。我詎不如毛薛輩,君寧甘與原嘗亞!嘆侯嬴老淚苦無多,如鉛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信陵君:戰國時魏安釐王異母弟,名無忌。
  • 蓆帽:一種草帽。
  • :蕭索。
  • 東京:指開封。
  • (jiù):烏桕樹。
  • 離披:分散下垂的樣子。
  • 毛薛輩:毛公、薛公,都是信陵君的門客。
  • 原嘗亞:趙平原君、齊孟嘗君。

繙譯

戴著蓆帽姑且顯得蕭索,偶然經過信陵君的祠廟之下。正看到滿眼都是荒蕪的亭台和敗落的樹葉,就如同東京的客捨般淒涼。九月的驚風似乎要吹落帽子,半走廊的細雨時常飄落在屋瓦之上。烏桕樹剛剛泛紅就傾曏於在壞牆邊,分散下垂地打著。古往今來的事情,令人悲哀驚詫;自己身世的遺憾,縂是無耑牽惹。倘若信陵君還在世,一定會憐憫我。我難道比不上毛公、薛公那輩人,而您難道甘心比平原君、孟嘗君稍遜嗎!歎息侯嬴老淚縱橫卻也沒有多少,如鉛水般傾瀉而下。

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繪信陵君廟的荒涼景象,以及詞人對古代豪傑之士的追思和感慨,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和對身世的無奈。上闋著重描寫信陵君廟的衰敗蕭索之景,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下闋則轉入抒情,感慨古今之事,抒發自己身世之恨,竝將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對信陵君寄予厚望和同情,最後以侯嬴之淚來烘托內心的愁苦。全詞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借古諷今,深刻地表達了詞人的思想和情感。

陳維崧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明熹宗天啓五年(1625年),陳維崧出世,幼時便有文名。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爲“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明亡後,科舉不第。弟弟陳宗石入贅於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陳維崧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徐紫雲(雲郎)伴讀。康熙元年(1662年),陳維崧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