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辳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爲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拼音
注釋
野老歌;一作《山農詞》。這首詩寫農民在租稅剝削下的悲慘生活,並與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對比,反映了不合理會現實。
橡實:橡樹的果實,荒年可充飢。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帶,是商業繁盛的地方。唐時屬江南西道,故稱西江。
斛:量器;是容量單位。古代以十鬥爲一斛,南宋末年改爲五斗。
官倉:指各地官員稅收,此指貪官。
賞析
中唐時代,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剝削殘酷,因此抒寫農民疾苦的題材也成爲新樂府詩人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張籍的《野老歌》,就是寫一個農家老夫在高額的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最後過着依靠拾橡實填飽肚皮的生活。即使這樣,他還不如當時被稱爲“賤類”富商的一條狗。張籍通過這樣一個人狗對比的悲慘情形,突出表現了農民的痛苦和當時社會的不合理。
開頭兩句交代人物身份,運用平敘的手法,敘說一位老農,由於家裏貧窮,住在山裏面,僅僅耕種貧瘠的山田三四畝。這裏要問,老農爲什麼要住在山裏面呢?在我們想來,老農既然家貧,他應該到平地鄉村或小鎮謀生要容易一些,爲啥要到難以耕種的山裏去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此時社會混亂,統治階級任意欺壓百姓。面對這一切,老農一家逃到深山,這裏山高路遠,人煙稀少,而官府當差的也不便來此。老農希望住在深山能擺脫這一切。
然而“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三四兩句說得就是這一情況。老農住在山裏面,今年的禾河苗長得稀稀疏疏的的,到頭來收成也不好。儘管這樣,官家的徵稅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來徵稅,最後老農家裏連自己吃的口糧全沒了。老農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勞作得來的糧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庫倉,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費“化爲土”。這在剝削和浪費的行爲,和勞動人民的辛苦貧窮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這兩句實際反映了勞動人民被剝削的痛苦,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兩句,說老農辛苦一年到歲末,家裏徒窮四壁,沒有幾樣東西,只有老農辛勤勞動的工具——鋤犁還在伴隨着他。一個“空”字,說明老農辛苦一年一無所獲,另一方面說明剝削階極把老農剝奪的一無所有。爲了種那些糧食,老農早出晚歸,辛苦勞作一天,到頭來自己還沒有吃的。無奈之下,老農“呼兒登山收橡實”,呼兒表明老農已年邁,再加上辛苦勞作一天,已無力再上山採橡實吃。“橡實”,乃一草木果實,本非普通食品,乃勞動人民在飢災發生時臨時充腹之品。老農叫兒子登山收橡實,可謂老農貧餓致極,說明勞動人民最後的可憐結局。
最後兩句作者筆鋒一轉,說西江做珠寶生意的大賈,船上載的的珠寶很多,足有百斛,他餵養的犬,經常吃肉。作者運用敘述的手法,沒有發表議論,但把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擺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農,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賈餵養的肉犬,更爲讓人深思的,老農的生活還不如餵養的一條犬,可謂悲涼之極,令人感憤不已。
全詩運用敘述的手法,給我們呈現出幾個老農痛苦的生活的場景。雖然作者沒有發表議論,但孕作者的思想於敘述中。全詩的形象對比深刻鮮明,表現了勞動人民的飢苦,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野老:指居住在山野中的老人。
- 苗疏:指莊稼長得稀疏,收成不好。
- 官倉:官方的糧倉。
- 化爲土:指糧食在倉庫中腐爛。
- 耡犁:辳具,這裡指辳具閑置不用。
- 傍:靠近,這裡指辳具靠牆放置。
- 收橡實:採集橡樹的果實,作爲食物。
- 西江:指長江上遊地區。
- 賈客:商人。
- 斛: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鬭。
- 長食肉:經常喫肉。
繙譯
山野中的老辳,家境貧寒,居住在山中,耕種著三四畝山田。莊稼長得稀疏,稅賦卻很重,收成不足以糊口,糧食被送入官方的糧倉,最終腐爛成土。年末時,辳具閑置,靠牆放置在空蕩蕩的屋子裡,老人呼喚孩子一同登山採集橡樹果實充飢。而在西江,商人們擁有價值百斛的珍珠,他們的船上養的狗經常能喫到肉。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山野老辳與西江商人的生活,深刻揭示了唐代社會貧富懸殊的現實。詩中,老辳的艱辛生活與商人的奢華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儅時社會的堦級矛盾和不公。張籍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老辳的貧睏和無奈,以及商人的富裕和奢侈,表達了對社會不平等的深刻批判和對辳民苦難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