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出自 徐燦 的《 踏莎行 · 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爲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拼音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莎,音suō。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靈已化作柳絮飄向天涯。春魂,春之精靈。 晶簾:水晶垂簾。 金衣:指黃鶯。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故國不知消失在何處,任憑小舟漂流,不知將飄向何處。故國,指明朝。 碧雲猶疊舊山河:美麗的碧雲,覆蓋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 月痕:月影,月光。

賞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寫初春景象,神貌畢至。這是春愁還遠未滋生的時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騷人墨客準備好了無數瑰麗的辭藻來謳歌美麗的春日,可徐燦筆下卻是一片蕭瑟傷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寫其悲涼,“天涯絮”則隱隱逗出“山河破碎風飄絮”之感,其實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簾宛轉爲誰垂”之疑惑、“金衣(即黃鶯——作者按)飛上櫻桃樹”之跌宕就別有意味,預示着在詞人的心中,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初春。 故國淪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應該選擇“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之路,可是那一葉扁舟又在哪裏。趙宋遺民張炎曾寫道“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甘州》)的悽惻詞句,而徐燦面對的仍然是那一輪夕陽,天上碧雲,層層疊疊,依稀做出舊日山河的模樣,那無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處,免得清晰的呈現出殘山剩水,令人痛傷!這就是徐燦筆下的初春。 詞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帶景,章法井然,筆致蘊藉,傳達出沉鬱悲涼的時代感覺,因而獲得高度評價。如譚獻《篋中詞》雲:“興亡之感,相國愧之”,帶入陳之遴,所評極精審;又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贊其末二句雲:“既超逸,又和雅,筆意在五代北宋之間”,亦得箇中三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踏莎行:詞牌名。
  • 芳草:香草。
  • :植物的幼體,可以發育成莖、葉或花的那一部分。
  • 春魂:春日的情懷。
  • 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 :棉花的纖維。
  • 晶簾:水晶簾子。
  • 宛轉:曲折。
  • 金衣:指黃鶯。
  • 故國:故鄉;祖國。
  • 茫茫: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 扁舟:小船。
  • 何許:何處。
  • 碧雲:青雲;碧空中的雲。
  • 月痕:月影,月光。

翻譯

香草剛剛發芽,梨花還沒有經受春雨。春日的情懷已如同那飄向天涯的柳絮。水晶簾子曲折地垂掛着是爲誰呢,黃鶯飛落到櫻桃樹上。故鄉是那麼遼闊曠遠,小船在何處呢。夕陽一片隨着江流遠去。那青雲仍舊覆蓋着舊日的河山,月光不要照到那深深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初春的景色以及由此引發的故國之思。上闋通過「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天涯絮」等意象,營造出清新而又略帶悽迷的氛圍,晶簾宛轉、金衣飛落,畫面生動。下闋則將情感深化,面對茫茫故國,不知扁舟何在,夕陽江流之景更添惆悵之感。「碧雲猶疊舊河山」寫出對舊日山河的懷念,「月痕休到深深處」則蘊含着一種不願直面現實的哀怨。整首詞情景交融,意韻深遠,既展現了初春景色的美妙,又傳達出深沉的家國情懷和複雜的內心思緒。

徐燦

清江蘇崑山人,字朗亭,號玉峯。乾隆六年舉人。有《畫前易衍》。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