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

出自 李白 的《 劍閣賦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蔚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沈吟兮歎息。視蒼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鷰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拼音

譯文

從咸陽徑直向南眺望有大約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聳入雲霄的山峰。前面有劍門關橫着截斷去路,它背靠青天而把大山從中間斷開。上面松林的寒風發出一陣陣響聲,有巴東三峽那樣的猿猴啊相互哀鳴。旁邊激流澎湃,穿行在群山萬壑之中,浪花灑向石壁,急湍噴向劍閣,水勢翻騰上涌,爆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送好友你啊在這裏告別,這一去什麼時候啊才能歸來?望着你啊一直望到看不見影,我只有沉吟深思啊發出聲聲嘆息。眼見碧水東流,悲嘆太陽就要西落。鴻雁告別鷰子啊到處傳來秋天大自然的聲響,天上的雲也爲秦地遙遠艱難發愁而漸漸黑暗下來。假如今晚明月從劍閣上面升起啊,我願意與君在兩地共同舉起酒杯而相互懷念。

《劍閣賦》是唐代詩人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時所作的送別賦,一方面描寫了劍閣的高峻險惡,另一方面主要表達了對友人依依不捨和盼其早歸的深情。這篇賦運用了誇張手法,正面描寫了劍閣的悽清恐怖和崢嶸崔嵬。反映了作者對友人的依戀之情和自己無盡的沉吟歎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嵬(cuī wéi):形容高峻的樣子。
  • 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 飛湍(tuān):急流。

翻譯

在咸陽的南面,一直遙望五千裏遠,能看見那高峻的雲峯。前面有劍閣橫向截斷,就像倚靠在青天上從中間劈開。上面是松樹的風聲蕭瑟,很有巴蜀的猿猴在相互哀鳴。旁邊是急流奔走在壑谷間,飛石濺水噴向樓閣像洶涌的驚雷。送佳人從此離去,又何時纔會歸來?望着夫君去了哪裏沒有盡頭啊,我沉思低吟歎息不已。看着那蒼茫的波浪向東流去,悲傷那白日向西隱沒。鴻雁辭別燕子傳來秋聲,雲朵憂愁地籠罩秦地而天色暝暗。好像明月從劍閣升起啊,與你分在兩地對着酒而互相思念。

賞析

這首《劍閣賦》以雄奇的筆調描繪了劍閣的壯麗景色和送別的惆悵之情。開篇通過對遠方雲峯、劍閣的描寫,展現出其雄偉險峻,渲染出一種壯闊的氛圍。松風、巴猿、飛湍等元素的加入,使畫面更加生動而富有層次感。接着,對送別的場景和情感進行刻畫,表達了對離去之人的思念與牽掛。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象如蒼波、白日等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內心的感慨和愁緒。結尾以明月作比,傳達出深深的相思之情。整首賦氣勢恢宏,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李白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