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若是到了京城花開之際,那將滿城都是賞花之人。
注釋
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詩家: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纔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
勻:均勻,勻稱。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建於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爲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
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
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序
《城東早春》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詩作,抒寫作者對早春的熱愛之情。此詩雖只有第二句實寫春色,而描寫春色又只以柳芽一處,卻概括了早春全景。後半段雖寫仲春觀花的慣常盛況,實際卻更加反襯出早春的獨特與詩人的慧眼。全詩語言精練,構思巧妙,對比鮮明,含蘊深刻,堪稱佳篇。
賞析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這裏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爲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纔”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彿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麼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着作者極其歡悅和讚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衝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爲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徵。
前兩句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言。後兩句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着筆,用芳春的豔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穠豔已極;遊人如雲,寫環境之喧嚷如市。這後兩句與前兩句,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反襯出詩人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於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全詩將清幽、穠豔之景並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蘊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宮苑,秦漢時都有,這裡指唐代的皇家園林。
繙譯
詩人最喜愛的清新景色就在這早春,綠柳剛剛透出嫩黃但顔色還不勻。如果等到長安的上林苑繁花似錦的時候,那時候一出門到処都是去賞花的人。
賞析
這首詩寫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開篇即表明新春的景色最爲清新宜人,“綠柳才黃半未勻”形象地描繪出了早春柳樹初萌時獨特的色彩與姿態。後兩句則用想象的手法,說要是等到繁花盛開時,到処都是賞花人,暗示了此時早春之景的獨特和珍貴,還蘊含了一種衆人皆愛繁華,而詩人卻獨具慧眼訢賞清新之美的意趣。全詩語言簡潔明快,清新自然,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獨特景致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