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波暖鴛鴦語,兩兩釣船歸極浦。
平江波暖鴛鴦語,兩兩釣船歸極浦。蘆洲一夜風和雨,飛起淺沙翹雪鷺。
漁燈明遠渚,蘭棹今宵何處。羅袂從風輕舉,愁殺採蓮女。
拼音
譯文
平靜的江波送來鴛鴦溫柔的戲語,三三兩兩的釣魚船向遠岸歸去。一夜風雨吹打得沙洲蘆花凋落,長頸的白鷺從淺淺的沙灘飛起。
漁火照亮遠處江中的小洲,你的船今宵將在何處歇息?江風吹動羅裙輕輕地飄舞,離別的愁愁殺江邊採蓮女。
注釋
極浦:目光望不到的水邊。
蘆洲:蘆葦洲。
翹雪鷺:高翹長頸的白鷺。
渚:水中小塊陸地。
蘭棹:蘭木做的槳,這裏指離別的情人所乘的船。
羅袂:羅袖。從風:隨風。
序
《應天長·平江波暖鴛鴦語》是晚唐五代詞人毛文錫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送別詞。上片寫景。其中“平江”二句,以樂景反襯離情;“蘆洲”二句,以愁景渲染離情。下片直寫別情。其中“漁燈”二句,由景而設想對方,悠悠離情自在其中,末二句寫送別依依情態尤爲感人。全篇注意以景渲染離情,情景相融,語簡直而情纏綿。
賞析
詞寫別情,而沒有送別場面的描寫,也沒有情人離別時的軟語叮嚀,但卻把人們分離的情愫表現的深至感人。
開頭兩句,寫水滿波平而又溫暖融合,鴛鴦悠閒地戲遊着,相對款款作語。傍晚時分,漁船成對地返回江邊洲渚之地。這是多麼優美的景象,又是多麼幽靜閒適的生活圖景。“蘆洲一夜風和雨,飛起淺沙翹雪鷺”。一夜風風雨雨,洲渚上的蘆葦搖晃傾斜,失去了他在平靜中的姿態;棲息於水清沙淺的灘頭上,穩愜舒適的白鷺,也因風雨的襲擊,翹起了頭,伸長了頸項,驚飛而散。
上闋,寫了兩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情景。前幅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後幅則是不理想的生活現象。白鷺驚飛,具有象徵意味,暗示出人世的悲歡離合。生活中聚少三多,別易會難。詞就這樣潛氣內轉,過度到下片抒寫別情。
過片先寫從行人的角度回頭顧望,只見停泊於極浦(遠渚)的漁船閃爍着耀眼的燈光,這使他想到,那裏的主人或許在過着寧靜溫馨、賞心快意的生活。而作者卻在這風雨之夜,駕着一葉扁舟,離別親人,邁上了征程,不知今夜將漂泊到何處,棲止於何方。通過兩者在同一時間裏生活情景的對比,表現了行人哀惋悽惻的別情。。“蘭棹今宵何處”一句,爲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所本。柳詞長於鋪敘,層層渲染,寫得比較“放”、“露”,固屬名句;“毛詞簡直而情景俱足”,不同於柳詞,只是用筆一點,但主人公漂泊無依的寂寥落寞的景象,悽楚悲酸的情懷,也都深深地包蘊其中,亦很警策。
詞的最後兩句則轉筆寫送行者在他們分別時不勝其情,用以渲染行人的離情別緒。直到這裏,“採蓮女”纔出現,這表明詞裏所寫的是一對情人的離別。但它是在描寫抒情中順筆點出,並未着力描寫,殊爲省淨。“羅袂從風輕舉”,風吹起了她的衣袖,也吹亂了她的心,這一細節,將女子目送行人遠去,悲怨難禁的情態逼肖地表現出來。對抒寫行人的別情來說,“漁燈明遠渚”起相反相成的作用,這兩句則起相輔相成的作用。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對行人的情絲恨縷作了有力的烘托。
前人評毛詞“質直寡味”。此詞初看上去,兩句一幅畫面,一種情景,似乎各自獨立。其實,每一幅畫,每一種情景,都是緊扣別情的。有的寄寓着離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有的象徵着勞燕分飛的驚恐悽楚;有的從相反的情形來反襯,也有的從相似的情形來烘托,感傷離別的宗旨得到了多層次,多側面的挖掘和表現,因而也就顯得較爲深刻。可以說,這首詞在同類題材中,寫法卻有巧妙別緻之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極浦:遙遠的水邊。
- 蘆洲:長滿蘆葦的沙洲。
- 翹雪鷺:指站立在雪白沙地上的鷺鳥,翹首遠望。
- 蘭棹:用蘭木做的船槳,這裏指代船。
- 羅袂:輕薄的絲質衣袖。
翻譯
平靜的江面上波光粼粼,鴛鴦在水中歡快地交談,一對對漁船緩緩駛向遙遠的水邊。一夜風雨過後,長滿蘆葦的沙洲上,一隻只雪白的鷺鳥從淺淺的沙灘上飛起。
漁船上的燈光在遠處的沙洲上閃爍,今夜這艘船將駛向何方?輕薄的絲質衣袖隨風輕輕飄揚,採蓮的女子們滿懷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江邊傍晚的寧靜畫面。通過「平江波暖鴛鴦語」和「兩兩釣船歸極浦」的描寫,展現了江面的平靜與漁船的歸家景象,透露出溫馨與安寧。後兩句「蘆洲一夜風和雨,飛起淺沙翹雪鷺」則巧妙地引入了風雨後的變化,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感。結尾的「漁燈明遠渚,蘭棹今宵何處。羅袂從風輕舉,愁殺採蓮女」則通過燈光和衣袖的飄動,以及採蓮女的愁緒,爲這幅寧靜的畫面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憂愁,使整首詩的情感更加豐富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