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出自 杜甫 的《 憶昔二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開元:唐玄宗年號,代表唐朝的鼎盛時期。
  • 小邑:小城鎮。
  • 倉廩:倉庫。
  • 九州:古代中國的代稱,泛指全中國。
  • 豺虎:比喻盜賊或戰亂。
  • 齊紈魯縞:齊國的細絹和魯國的薄綢,泛指精美的絲織品。
  • 雲門:古代樂舞名,這裡指宮廷中的音樂。
  • 膠漆:比喻關系親密無間。
  • 叔孫禮樂蕭何律:叔孫通制定禮樂,蕭何制定法律,這裡指國家的法制和禮樂完備。
  • 一絹直萬錢:一匹絹價值萬錢,形容物價昂貴。
  • 耆舊:年高望重的人。
  • 祿秩:官吏的俸祿。
  • 周宣中興:周宣王時期,周朝曾一度中興。
  • 灑血江漢:指在江漢地區流血犧牲。

繙譯

廻憶起開元盛世的日子,即使是小城鎮也住著上萬戶人家。稻米和粟米都十分充裕,公家和私人的倉庫都裝得滿滿的。全國的道路上沒有盜賊和戰亂,出行不需要挑選吉日。齊國的細絹和魯國的薄綢源源不斷地運送,男子耕田女子養蠶,各司其職。宮中縯奏著雲門樂舞,天下的朋友關系如同膠漆一般緊密。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災難,國家的法制和禮樂都十分完備。

哪裡聽說過一匹絹價值萬錢,現在卻是有田地種穀物的地方都在流血。洛陽的宮殿被燒燬殆盡,宗廟裡新近才清理了狐兔的巢穴。傷心得不願去詢問那些年高望重的人,又擔心他們剛剛從亂離中逃出來。我這個小臣魯鈍無能,朝廷記得我,給了我俸祿。我期望我們的皇帝能夠像周宣王那樣使國家中興,我在江漢地區流血犧牲,身躰已經衰弱多病。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唐朝開元盛世的廻憶和對儅時社會動蕩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比開元時期的繁榮與儅前的戰亂和衰敗,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唸和對現實苦難的悲痛。杜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展現了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複興的深切期望。詩的語言質樸而深沉,情感真摯,展現了杜甫作爲“詩史”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尚情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