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村子裏的父老們都爭先恐後地對我説,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有一箇好收成,他們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緊鎖眉頭地發愁了,也不會再愁無米下鍋,而讓甑子積滿著灰塵。
樹枝上的鳥兒歡快地啼叫著,像是在勸我多喝幾杯,桃樹的嫩枝上已經綻出嬌艷的花朵,十分逗人喜愛。梨花開滿樹,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給它新添了一頭白髮。
「甑中塵」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鍾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Wò),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此調音節明快,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勻:這裏指雨量適時適度。
顰(pín):皺眉。
殷勤:態度熱切。
謝卻:告別。卻,語助詞。
甑(zèng)中塵:謂無米下炊,甑中積滿塵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范冉傳〉》:「范冉字史雲,陳留外黃人也。少爲縣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郵,冉恥之,乃遁去。到南陽,受業於樊英。又遊三輔,就馬融通經,歷年乃還。冉好違時絶俗,爲激詭之行。常慕梁伯鸞、閔仲叔之爲人。與漢中 李固、河內 王奐親善,而鄙賈偉節、郭林宗焉。奐後為考城令,境接外黃,屢遣書請冉,冉不至。及奐遷漢陽太守,將行,冉乃與弟協步齎麥酒,於道側設壇以待之。冉見奐車徒駱驛,遂不自聞,惟與弟共辯論於路。奐識其聲,即下車與相揖對。奐曰:『行路倉卒,非陳契闊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敘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從,以賤質自絶豪友耳。今子遠適千里,會面無期,故輕行相候,以展訣別。如其相追,將有慕貴之譏矣。』便起告違,拂衣而去。奐瞻望弗及,冉長逝不顧。桓帝時,以冉爲萊蕪長,遭母憂,不到官。後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於朝。議者欲以爲侍御史,因遁身逃命於梁 沛之間,徒行敝服,賣卜於市。遭黨人禁錮,遂推鹿車,載妻子,捃(jùn)拾自資。或寓息客廬,或依宿樹廕。如此十餘年,乃結草室而居焉。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甑,瓦製炊具,可以用於蒸飯。
撩(liáo):引逗,挑弄,招惹。
無賴:頑皮,淘氣。
白頭新:白色的新花。《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傳〉》:「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梨花色白,故以「白頭」喩之。
序
《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是南宋詞人辛稼軒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寫農村生活情景的小詞。詞的上闋以父老家庭生活開頭,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農人因爲「雨水勻」而産生的欣喜之情。下闋描繪出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百鳥啼鳴、桃李芬芳的熱鬧春景圖。詞中寫山村父老盼望豐收的愉快心情及花鳥迎春的怡人景色。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南宋時期農村生活的貧困。此詞繪景純用白描,以物擬人,生氣勃勃,歡快跳動,足見詞人由衷欣喜之情。
賞析
這首詞寫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給人們帶來的欣喜變化。
上闋寫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村中的父老們爭相談論著今年的雨水是多麽均勻,豐收在望,他們的眉頭不再像去年那般愁苦不展了。古時農業生産技術落後,基本上是靠天喫飯,今年雨水均勻,風調雨順,預示著將有一箇好的收成,這讓村中父老愁眉得展,喜上眉梢,爭相告訴做客村中的詞人。現在連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們眉頭都得以舒展,可以想見去年他們是怎樣熬過那樣荒歉的年頭的。這裏「爭」字用得極爲傳神,寫出了父老們的喜氣洋洋狀。因爲雨水均勻,所以父老的眉頭纔「不似去年顰」。次句緊承首句之「爭言」二字,進一步刻寫父老的欣喜狀,涵蘊豐富。它暗示了去年的收成有多麽糟糕。而「不似」二字,更讓人於欣喜中感覺到了他們心中的一絲隱憂,細膩地刻畫出村民們在遭受去年的那箇荒歉年頭後的心有餘悸狀。「殷勤謝卻甑中塵。」現在人們在滿懷深情地清洗著蒸食器具上的灰塵。甑上布滿灰塵,是因爲沒有糧食可蒸煮的緣故。「甑中塵」照應次句之「去年顰」,因爲去年收成不好,無食可煮,所以甑上生塵,如今村民殷勤除塵,表明今年光景已有所改觀。而村民殷勤清洗甑這種一般不常用的炊具,又寓示著家裏來了客人,需要設酒作食,隆重款待,從而引出下文。
下闋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清脆的鳥鳴聲有時眞能把客人勸住不走,園中嬌小可愛的滿樹桃子早已把人撩拔得讒涎欲滴。村中父老殷勤待客,這令詞人非常感動,於是便以啼鳥能勸客這種方式將其含蓄地表現出來。此二句一寫聽覺,一寫視覺,聲情幷茂,通過狀寫春景來烘託出村中父老待客的熱情及其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有時」二字,暗示了這種好年景幷非年年都有,因而啼鳥衹是有時能勸客,詞人當然會爲村民們這來之不易的豐收年景感到了格外高興。小桃無所謂「無賴」與否,更不會撩拔逗引人,稱其「無賴已撩人」正是詞人快意心情的傳神寫照。小桃撩人,這是前面雨水均勻所致。小桃猶能如此,收獲時節的大桃的誘人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梨花也作白頭新。」這裏「白頭」旣是詞人自喩已經衰老,又照應了前之「父老」。詞人移情於景,此時的梨花也一同前來助興,從而使整箇畫面更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白頭新」三字,語意雙關,旣是寫花,更是寫人,可以想見出白髮蒼蒼的詞人看到村中豐收在望的情景精神爲之一振的情狀。
詞中流露出山野民風之淳厚及待客之濃情。全篇敍事曉暢,意境清新,承接縝密,環環相扣,情韻悠長,堪稱佳作。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