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出自 杜甫 的《 武侯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遺廟:指武侯廟,即紀念諸葛亮的廟宇。
  • 丹青:指廟宇內的壁畫或彩繪。
  • 空山:人跡罕至的山。
  • 辭後主:指諸葛亮辭別劉備的兒子劉禪,即蜀漢後主。
  • 不復臥南陽:不再回南陽隱居。諸葛亮曾在南陽隱居,後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

翻譯

武侯廟裏的壁畫已斑駁脫落,空曠的山中草木茂盛生長。 彷彿還能聽到諸葛亮辭別後主的聲音,他再也沒有回到南陽隱居。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武侯廟的荒涼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忠誠與犧牲精神的緬懷。詩中「遺廟丹青落」一句,既描繪了廟宇的破敗,也隱喻了諸葛亮的功業已成過去。後兩句則通過想象,再現了諸葛亮辭別後主的情景,以及他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不再回南陽享受隱居生活的寧靜,體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深切敬仰和無盡懷念。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