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延陵,讓國揚名。

出自 李白 的《 相和歌辭上留田
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 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 古老向餘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他人於此舉銘旌,一鳥死,百鳥鳴,一獸死,百獸驚。 桓山之禽別離苦,欲去迴翔不能徵。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 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
拼音

譯文

我走到上留田這個地方,看到一處新土墳孤零零地佇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獨這座墳冢上春草還未長出。一陣風颳過淒涼的曠野,墳旁楊樹上的葉子嘩嘩作響,像是有人在傷心地哭泣。這是誰家的墳墓,埋沒在這荒涼的地方?經當地的老人介紹才知道這裏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連他的屍首都不肯埋葬,當地人只好把他埋在這裏,在墳旁按照習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萬分,連一隻鳥死了,其他的鳥都哀鳴不止,一隻野獸走了,其他的野獸都惶惶不安。你聽聽那恆山鳥離別時的哀鳴,臨行前總是迴旋飛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時,庭中的紫荊樹立即枯死,而當他們決定不分家時,樹應聲繁榮如初。傳說中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面的枝條榮潤,樹猶如此啊!爲什麼要像參商二星一樣,你爭我鬥,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齊與延陵季子推位讓國,人家兄弟情深,美譽名揚天下:看來淳樸的社會風氣已經遙遠了,衰頹的世風氾濫開來,江河日下,昔日街頭諷刺兄弟之事的歌謠,人們都充耳不聞了。

注釋

崢嶸:高峻的樣子。 蒿(hāo)裏塋(yíng):蒿里,古指墳地,又爲喪歌名。 蓬科:同“蓬顆”,土墳上長滿的荒草。 馬鬣(liè):指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銘旌(jīng):古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北。《孔子家語》載,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爲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爲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後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離散的悲痛。 紫荊:《續齊諧記》中記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燃。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更合財寶,遂爲孝門。 交柯:《述異記》中記載,黃金山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西邊枯;後年西邊榮,東邊枯,年年如此。 參(shēn)商:參星與商星。《左傳·昭公元年》:相傳黃帝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沉,住在荒山野林裏,不能和睦相處,每天動武,互相討伐。後來黃帝爲避免兩人爭鬥,把閼伯遷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實沉遷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參星。參宿在西,心宿在東,彼出此沒,永不相見。後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對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國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齊。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爲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爲逆父命,於是放棄君位,流亡國外。而叔齊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吳王壽夢一心想把君主之位傳給他,於是吳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主動放棄了繼承權。但是季札辭讓了。於是他的哥哥諸樊、餘祭、餘昧弟兄幾個商議,以兄終弟及的方式,最終傳給季札,可是季札最終還是沒有繼位。於是,三哥餘昧死後,由余昧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季札封於延陵,所以稱其爲“延陵季子”。 高風:美善的風教、政績。緬邈:久遠、遙遠。頹波:向下流的水勢。比喻衰頹的世風。尺布之謠:《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王劉長謀反被漢文帝流放,劉長途中絕食而死,民間作歌歌淮南厲王:“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緬邈(miǎn miǎo):意爲山川緬邈, 同遙遠。

賞析

《上留田行》爲樂府古題,全詩沉鬱蒼涼,渾淪深痛。古詩以父母死,兄不撫養弟而鄰人諷之爲內容,這是一首“借古題以諷時事”的詩文。 詩人從“行至上留田”至“他人於此”十三句敘事,寫孤墳的荒涼與悽愴。 “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古詩十九首》雲:“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白楊”多與“悲風”相搭配,渲染蕭瑟的氣氛,悽悽復悽悽、腸斷天涯遠。 “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古老向餘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兩句問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禮·春官·司常》有云:“大喪共銘旌。”“銘旌”多指靈柩前標有姓名的旗幡。借村裏老人的口,描述出遙遠的曾經發生過的兄弟相爭的故事,引發無盡唏噓。 “一鳥死”至末尾十八句抒發感慨,寫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鳥死,百鳥鳴。一獸走,百獸驚。桓山之禽別離苦,欲去迴翔不能徵。”詩人借動物之“有情”反諷故事中主人公的“無情”,《孔子家語·顏回篇》:“孔子在上,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爲死者而已,又將有生別離者也。’‘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蟲子以葬,與之長訣。”死別苦,生離更悲,鳥獸尚且知道爲同伴的死亡而哀鳴,兄弟之間卻失去了手足憐惜之情,可悲,可嘆。 “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遙,塞耳不能聽。”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時,庭中的紫荊樹立即枯死。傳說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邊的枝條榮潤,樹猶如此啊,何況骨肉兄弟?詩人反覆列舉古人的事蹟,藉以慨嘆江河日下,哀惜漸漸消逝的淳樸之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崢嶸(zhēng róng):高聳突出的樣子。
  • 蒿里(hāo lǐ):古代傳說中的地名,指陰間。
  • 蓬科(péng kē):蓬草叢生的地方。
  • 馬鬣(mǎ liè):馬的鬃毛,這裏比喻蓬草。
  • 銘旌(míng jīng):古代葬禮中用來標示死者身份的旗幟。
  • 桓山(huán shān):山名,位於今河南省。
  • 交柯(jiāo kē):交錯的樹枝。
  • 參商(shēn shāng):參星和商星,兩者在天空中永遠不會同時出現,比喻兄弟不和。
  • 孤竹(gū zhú):古代國名,這裏指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讓國而聞名。
  • 延陵(yán líng):地名,這裏指延陵季子,因讓國而聞名。
  • 緬邈(miǎn miǎo):遙遠。
  • 頹波(tuí bō):向下流動的水波,比喻衰敗的趨勢。
  • 尺布之謠(chǐ bù zhī yáo):指短小的歌謠,這裏特指反映民間疾苦的歌謠。

翻譯

我走到上留田這個地方,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墳墓,它高聳而突出。這裏積聚了無數的怨恨,春天的小草都不願生長。四周吹來的悲風,讓人心碎,白楊樹的聲音更是讓人感到絕望。我想問這是誰家的土地,埋葬在這陰間的墳墓裏。

一位老人告訴我,這就是上留田。那裏的蓬草叢生的地方,馬鬣般的蓬草現在已經平坦,過去這裏有個弟弟死了,哥哥沒有安葬他。別人在這裏爲他舉起了銘旌。就像一隻鳥死了,其他的鳥都會哀鳴;一隻野獸死了,其他的野獸都會驚恐。桓山的鳥兒因爲離別而感到痛苦,想要離開卻迴旋不能前行。田氏家族倉促間骨肉分離,青天白日之下紫荊花被摧毀。

交錯的樹枝本來形狀相同,東邊的枝條憔悴,西邊的枝條卻茂盛。無心的物體尚且如此,參星和商星爲何還要尋找天兵。孤竹和延陵,因爲讓國而揚名。他們的風範遙遠而高尚,頹敗的水波激起清新的水花。那些反映民間疾苦的短小歌謠,我塞住耳朵也無法聽進去。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孤墳和周圍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世態炎涼和人間悲劇的深刻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和典故,如「孤墳」、「白楊聲」、「桓山之禽」等,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通過對自然界中生命現象的觀察,詩人反思了人間的親情和道德,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高尚品質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