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出自 蘇軾 的《 荔支嘆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阬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爲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爲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鬬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拼音

譯文

五里路、十里路設一驛站,運送荔枝的馬匹,揚起滿天灰塵,急如星火; 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雜重疊,百姓都知道,這是荔枝龍眼經過。 飛快的車兒越過了重重高山,似隼鳥疾飛過海;到長安時,靑枝綠葉,仿佛剛從樹上摘采。 宮中美人高興地咧嘴一笑,那揚起的塵土,那飛濺的鮮血,千載後仍令人難以忘懷。 永元年的荔枝來自交州,天寶年的荔枝來自涪州,人們到今天還恨不得生喫李林甫的肉,有誰把酒去祭奠唐伯遊? 我衹希望天公可憐可憐小百姓,不要生這樣的尤物,成爲人民的禍害。 衹願風調雨順百穀豐收,人民免受飢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沒見到武夷溪邊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謂,後有蔡襄,裝籠加封進貢給官家? 爭新買寵各出巧意,弄得今年鬬品也成了貢茶。 我們的君主難道缺少這些東西?衹知滿足皇上口體欲望,是多麽卑鄙惡劣! 可惜洛陽留守錢惟演是忠孝世家,也爲邀寵進貢牡丹花!

注釋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hòu)兵火催。」句:漢永元中交州進荔支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馳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置,驛站;堠,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枕藉:縱橫交錯地躺在一起。 鶻(hú):鷙鳥名,即隼(sǔn)。 破顔:露出笑容。 永元:東漢和帝年號。 交州:交州,古地名。東漢時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國廣西和廣東。東漢時治所在番禺(今中國廣州)。 歲貢:古代諸侯或屬國每年嚮朝廷進獻禮品。 涪(fú):水名,在中國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天寶歲貢取之涪: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新唐書·卷七十六·楊貴妃傳》:「玄宗貴妃楊氏,……天寶初,進冊貴妃。……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舉觴:舉杯飲酒。 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奠。 伯遊:唐羌,字伯遊,辟公府,補臨武長,上書言狀,和帝罷之。《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和帝紀》:「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驛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官)汝南(籍)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赤子:人民。 尤物:珍貴的物品,指荔枝。 瘡痏(chuāngwěi):禍害。 上瑞:最大的吉兆。 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前丁後蔡:指宋朝丁謂先任福建漕使,隨後蔡襄繼任此職,督造貢茶。爲了博得皇上的歡心,爭相鬬品武夷茶,鬬出最上等的茶葉,作爲貢茶,獻給皇上。 鬬品:茶葉之精品。宋徽宗《大觀茶論·采擇》:「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爲鬭品,一鎗一旗爲揀芽,一鎗二旗爲次之,餘斯爲下。」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鬬品充官茶。」句:大小龍茶始於丁晉公,而成於蔡君謨。歐陽永叔聞君謨進小龍團,驚歎曰:君謨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今年閩中監司乞進鬥茶,許之。 致養口體:這裏指滿足口和腹的欲望。致養,原意是得到養育。 洛陽相君:指錢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親吳越王錢俶敍歸降宋朝,宋太宗稱之爲「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蘇軾説錢惟演是「忠孝家」。 姚黃花:是牡丹的名貴品種。洛下貢花自錢惟演始。

《荔枝嘆》是北宋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先寫古時進貢荔枝事,以紀實手法,追思漢唐貢荔之害。再轉入議論感慨,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最後寫近時事,對民眾遭受禍害深切同情。詩是一首諷諭詩,也是一篇直指時政腐敗,痛斥奸佞爭新買寵的政論文。

賞析

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古時進貢荔枝事。歷史上把荔枝作爲貢品,最著名的是漢和帝永元年間及唐玄宗天寶年間。「十里」四句,寫漢和帝時,朝廷令交州進獻荔枝,在短途內置驛站以便飛快地運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計其數。「飛車」四句,寫唐玄宗時令四川進獻荔枝,派飛騎送來,到長安時,還是新鮮得如剛采下來一樣,朝廷爲了博楊貴妃開口一笑,不顧爲此而死去多少人。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點,在運輸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爲飽口福而草菅人命。這一點,杜牧《過華清宮絶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作了描寫,蘇詩中「知是荔支龍眼來」、「宮中美人一破顔」句就是從杜牧詩中化出。但杜牧詩精警,蘇詩用賦體,坐實了説,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轉入議論感慨。詩人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批判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誅伐李林甫之類,媚上取寵,百姓恨之入骨,願生喫其肉;感嘆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樣敢於直諫的名臣。於是,他想到,寧願上天不要生出這類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負擔,衹要風調雨順,人們能喫飽穿暖就行了。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總結第一段前四句漢貢荔枝事,「天寶」句總結後四句唐貢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發議論,「無人」句就漢事發議論,互爲交叉,錯合參差,然後用「我願」四句作總束,承前啓後。 「君不見」起八句是第三段,寫近時事。由古時的姦臣,詩人想到了近時的姦臣;由古時戕害百姓的荔枝,詩人想到了近時戕害百姓的各種貢品。詩便進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嘆,舉現實來證明,先説了武夷茶,又説了洛陽牡丹花。這段對統治者的鞭撻與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於説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詩指責姦臣而不指責皇帝,是詩家爲尊者諱的傳統。就像杜甫《北征》「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寫安史之亂而爲玄宗開釋;李白《巴陵送賈舍人》「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寫才士被貶,反説皇帝大度。蘇軾在這裏用的也是這種「春秋筆法」,很顯然,他不僅反對佞臣媚上,對皇帝接受佞臣的進貢,開上行下效之風,使百姓蒙受苦難,他也是十分不滿的。這一段,如奇軍突起,忽然完全撇開詩所吟詠的荔枝,雜取眼前事,隨手揮灑,開拓廣泛,且寫得波折分明,令人應接不暇。而詩人胸中鬱勃之氣,一瀉而出,出沒開闔,極似杜詩。 全詩有敍有議,不爲題囿,帶有詩史的性質,因此清方東樹等的贊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堠(hòu):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 枕藉(jiè):縱橫交錯地躺臥在一起。
  • 鶻(gǔ):一種猛禽。
  • 尤物:珍貴的物品。
  • 瘡痏(chuāng wěi):瘡瘍,傷痕。
  • 粟粒芽:一種名茶。
  • 籠加:收羅,蒐羅。
  • 鬬(dòu):同「鬥」。

翻譯

在道路上每隔十里就設置一個驛站,揚起的灰塵灰濛濛一片,每隔五里就有一個土堡,好像兵火在催促。路上那些跌倒在坑窪山谷中的人相互縱橫交錯地躺臥着,就知道這是運送荔枝龍眼的隊伍。飛快行駛的車子跨越山巒,猛禽跨海飛翔,而荔枝的枝葉彷彿剛採摘時那樣新鮮。宮中的美人一旦展露笑容,揚起的驚塵和濺出的鮮血卻流傳千年。永元年時荔枝來自交州,天寶年間是從涪州取得歲貢的荔枝。到現在還想把李林甫食肉寢皮,卻沒有人舉杯祭奠唐羌(字伯遊)。我希望老天爺憐憫可憐的百姓,不要產生珍貴的物品而成爲禍害。風雨適宜穀物豐收,百姓不飢寒這纔是最大的祥瑞。你沒看到武夷山溪邊的粟粒芽,前有丁謂後有蔡襄相互收羅來爭寵。爲了爭新買得君主的喜愛各自出主意,今年用鬥品的好茶來充當官茶。我們的君主難道缺少這些東西嗎,用這些來滋養身體多麼淺陋啊。洛陽的相君是忠孝之家,可嘆也進獻姚黃花。

賞析

這首詩以荔枝爲線索,借古諷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爲了滿足一己口腹之慾,不惜勞民傷財的醜惡行徑。詩中通過描繪運送荔枝過程中人民的苦難,如「顛阬僕谷相枕藉」,以及歷史上因爲荔枝引發的種種悲劇,如「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詩人還批判了統治者的奢靡之風和對珍稀物品的過分追求,如「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同時,也通過「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爲上瑞」表達了希望統治者關心民生,以百姓的福祉爲重的願望。最後以武夷山的名茶和洛陽相君進獻姚黃花爲例,進一步諷刺了當時官場的不良風氣。全詩寓意深刻,感情強烈,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