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 李白 的《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拼音

譯文

青天上明月高懸起於何時?我現在停下酒杯且一問之。 人追攀明月永遠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皎潔得如鏡飛昇照臨宮闕,綠煙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 只能看見每晚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在雲間隱沒。 月亮裏白兔搗藥自秋而春,嫦娥孤單地住着與誰爲鄰? 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之月,現在的月卻曾經照過古人。 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對着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金盃裏。

注釋

題下作者自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丹闕:硃紅色的宮殿。 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雲霧。 但見:只看到。 寧知:怎知。 沒(mò):隱沒。 白兔搗藥:神話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西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嫦娥:神話中的月中女神。傳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爲仙人,奔入月中。見《淮南子·覽冥訓》。 當歌對酒時:在唱歌飲酒的時候。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此詩寫詩人端着酒杯向月亮發問,從飲酒問月開始,以邀月臨酒結束,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的困惑不解。詩人以縱橫恣肆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祕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着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迴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歷來爲人所激賞。

賞析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裏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緊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意謂:明月高懸,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難即,莫測高遠;可是不管夜間人們走到哪裏,隨時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與同行,如在身邊,於是距離頓消。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祕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迴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再接下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此處寫出了一輪圓月初爲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那種光彩照人的美麗。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於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爲的是什麼?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麼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爲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恆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後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後二句總括,詩情哲理並茂,讀來意味深長,迴腸蕩氣。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裏”,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迴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迴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