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出自 孟浩然 的《 高陽池送朱二
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池邊釣女日相隨,妝成照影競來窺。 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毿毿楊柳垂。 一朝物變人亦非,四面荒涼人徑稀。 意氣豪華何處在,空餘草露溼羅衣。 此地朝來餞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馬。 征馬分飛日漸斜,見此空爲人所嗟。 殷勤爲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陽池:即習家池,位於今湖北襄陽。
  • 朱二:人名,具體不詳。
  • 山公:指晉代山簡,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常去習家池飲酒,每次必醉。
  • 澄波:清澈的水波。
  • 澹澹(dàn dàn):水波動盪的樣子。
  • 芙蓉:荷花。
  • 綠岸:綠色的岸邊。
  • 毿毿(sān sān):形容細長的樣子,這裏指楊柳枝條細長。
  • 物變:指世事變遷。
  • 意氣豪華:指昔日的繁華景象。
  • 草露:草上的露水。
  • 羅衣:質地輕軟的絲織衣物。
  • 餞行者:爲別人送行的人。
  • 征馬:遠行的馬。
  • 桃源路:指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松子家:指隱居之地,松子指隱士。

翻譯

在昔日襄陽雄壯盛大的時代,山公常醉於習家池邊。池邊的釣魚女子日日相伴,妝飾完畢後對着水面競相窺視自己的倒影。清澈的水波中荷花盛開,綠色的岸邊楊柳細長垂掛。然而一旦世事變遷,人們也變得面目全非,四周變得荒涼,人跡稀少。昔日的繁華意氣如今何在?只剩下草上的露水溼透了輕軟的絲衣。這個地方早晨還有人爲遠行者送行,現在卻變成了放牧征馬的地方。征馬各自分飛,太陽漸漸西斜,看到這景象,人們只能空自嘆息。我懇切地請你探訪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我也要回到隱士的家中歸隱。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襄陽習家池昔日繁華與今日荒涼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毿毿楊柳垂」等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池邊的美景,而「一朝物變人亦非」則突顯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結尾處提及「桃源路」和「松子家」,寄託了詩人對理想境界和隱逸生活的深切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孟浩然詩歌的獨特魅力。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