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
黃帝鑄鼎於荊山,鍊丹砂。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綵女顏如花。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鑾車。
登鑾車,侍軒轅。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拼音
譯文
【其一】
黃帝採集首山的銅,鑄造寶鼎於荊山之下,煉製仙丹,仙丹煉製成功了,黃帝和羣臣後宮乘龍飛仙進入仙境。天上的彩雲迷迷茫茫,變幻如海,找不到昇仙的途徑,讓我們世間的凡人空自嘆息。聯想天宮中披着七彩霓裳羽衣的宮女一定貌美如花。真想乘風飛身而上,登上黃帝乘坐的鸞車,陪在黃帝旁邊,一起遨遊在青天之上,那種樂趣一定妙不可言。
【其二】
鼎湖的水靜靜流動,清澈見底,這裏就是傳說中黃帝乘龍飛天時不小心把弓劍遺落人間的地。天宮中美女一定衆多,光彩照人。仙人們乘鸞而去消失在煙波浩渺中,也都一去不返。如果再有機會能乘龍飛昇的話,我一定到達仙境,登上天門,去聆聽天上神仙的談話,坐上伴着祥雲的河車,載着美麗的仙女,去拜訪玉皇。玉皇見到我一定會很高興,並賜給我天宮玉兔搗制的長生不老藥。吃了仙藥,我就可以長生不老,壽與天齊,可以活到日月星辰都凋謝的時候。到時候我在去看瑤池的王母,她已經滿頭白髮如霜了。
注釋
黃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羣臣後宮上者七十餘人皆乘龍昇天。荊山,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附近。相傳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此,亦名覆釜山。
丹砂,即硃砂,礦物名,深紅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煉丹,中醫作藥用,也可製作顏料。
太清,三清之一。道教徒謂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惟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鸞車,神仙所乘之車。
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故名曰“軒轅”。
鼎湖,地名,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昇天。
弓劍,相傳黃帝與羣臣後宮乘龍飛天,剩下一些小吏不能上去,於是都拽住龍髯不放,龍髯都被拔掉墜落下來,黃帝用的弓也掉了下來,黃帝在百姓的仰望中飛向天庭,那些小吏們只能抱着龍髯和弓大聲呼喊,但也無濟於事。
乘鸞,用簫史乘鳳之典故,喻成仙。
天關,即天門。
長雲,積聚的雲氣。
紫皇,道教傳說中最高的神仙。
後天,謂後於天,極言長壽。後用爲祝壽之詞。三光,日、月、星。
蛾眉,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因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
賞析
《飛龍引》是樂府中的琴曲歌辭。朱諫《李詩選注》曰:“按《飛龍引》者,本爲樂府魚龍之曲,白則以黃帝之事言之,蓋亦不泥於陳跡,而自出乎新意也。”胡震亨《李詩通》注曰:“古詞無考,擬言黃帝上異事,曹植有《飛龍篇》,言求仙者乘飛龍昇天,豈白祖此歟?”《樂府詩集》第六十卷載隋代蕭憩之作與李白體調,詩意均不相類,則李詩應爲敷衍子建《飛龍篇》之意而自創的歌行體曲辭。
這兩篇都是李白借黃帝昇天的神話傳說描寫遊仙的情景,歌頌道家的延年之術,屬於遊仙詩。創作時間很難肯定,從詩意看,入世的思想沒有了,完全是出世的情緒,估計在賜金還山入道籍以後所作。
第一首詩是李白根據《史記·封禪書》中兩個方士欺騙漢武帝的謊言演繹而成詩。其意在於詩人不滿當時社會現實,漫言神仙之事,以求解脫。
第二首詩,詩人慕黃帝仙去,載玉女,過紫皇,後天而老,壽高三光,見王母之蛾眉成霜。其旨應爲哀人生之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