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拼音
譯文
廣闊的田地將開始種莊稼,農夫們忙着選種整修農具。那些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我就扛着鋒利的板鍬下地。我從南北壟向的地塊開始,播下五穀雜糧稻麥黍菽稷。棵棵莊稼長得挺直又健壯,曾孫看了喜上眉稍心順意。
禾苗開始秀穗進入灌漿期,很快籽粒堅硬開始成熟了,地裏沒有秕禾也沒有雜草。農夫們除掉食心蟲食葉蟲,還有那些咬根咬節的蟲子,不教害蟲禍害我的嫩苗苗!祈求田祖農神發發慈悲吧,把害蟲們付之一把大火燒!
高天上濃厚的流雲滿山飄,小雨淅淅瀝瀝潤如酥奶酪。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們農奴家的私田澆。那裏有沒割下來的嫩棵子,這裏有沒捆起來的稻穀草。那裏有丟落的束束麥個子,這裏遺漏的禾穗子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婦的手中寶。
周王親到田間地頭來視察,攜妻帶子和農夫們把話嘮。到南北壟向的田頭把飯送,管農業的小官兒喜上眉稍。周王親臨恭恭敬敬來祭祀,獻上紅牛黑豬作的犧牲品,供上五穀雜糧黍菽稷麥稻。虔誠祭祀進獻供品把香燒,祈求上蒼降下大福祿位高。
注釋
大田:面積廣闊的農田。
稼:種莊稼。
既:已經。種:指選種籽。戒:同“械”,此指修理農業器械。
乃事:這些事。
覃(yǎn):“剡”的假借,鋒利。耜(sì):古代一種似鍬的農具。
俶(chù)載:開始從事。
厥:其。
庭:通“挺”,挺拔。碩:大。
曾孫是若:順了曾孫的願望。曾孫,周王對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稱曾孫。若,順。
方:通“房”,指穀粒已生嫩殼,但還沒有合滿。皁(zào):指穀殼已經結成,但還未堅實。
既堅既好:指籽粒堅實、飽滿。
稂(láng):指穗粒空癟的禾。莠(yǒu):田間似禾的雜草,也稱狗尾巴草。
螟(míng):吃禾心的害蟲。螣(tè):吃禾葉的青蟲。
蟊(máo):吃禾根的蟲。賊:吃禾節的蟲。
稚:幼禾。
田祖:農神。
秉:執持。畀:給與。炎火:大火。
有渰(yǎn):即“渰渰”,陰雲密佈的樣子。
祁祁:徐徐。
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區,中間百畝爲公田,周圍八區,八家各百畝爲私田。八家共養公田。公田收穫歸農奴主所有。
私:私田。
稚:低小的穗。
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秉:把,捆紮成束的禾把。
滯:遺留。
伊:是。
饁(yè):送飯。南畝:泛指農田。
田畯(jùn):周代農官,掌管監督農奴的農事工作。
禋(yīn)祀:升煙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禮,也泛指祭祀。
騂(xīn):赤色牛。黑:指黑色的豬羊。
與:加上。
介:“丐”的假借,祈求。景福:大福。
序
《小雅·大田》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朝奴隸主於豐收後祭祀田祖(神農)的詩歌,詩中記述了農業生產的情況,因此又是一首農事詩。全詩四章,前二章每章八句,後二章每章九句。第一章描述選種播種,第二章描述除草除蟲,第三章描述大田豐收,第四章描述祭祀祈福。此詩主要運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上古時代農業生產方面的民情風俗畫卷。
賞析
全詩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衆星之拱月,綠葉之襯花。第三章實寫豐收,前二章起鋪墊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話式的餘波。
農業豐收不是從天而降神賜的。詩首章追敘了對春耕的高度重視與精心準備。起句“大田多稼”雖是平淡的直賦其事,然而畫面雄闊,涵蓋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種種繁複場景,爲之提供了縱情揮寫的大舞臺,氣勢不凡。由此可窺見當時絕非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而是井田制下的原始大生產耕作。第二句“既種既戒”,實是抓住了農業生產的“牛鼻子”,即選擇良種與修繕農具。有了良種,播種的“百穀”才能“既庭且碩”;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農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只是“既戒”工作的舉隅,其它可以想見。除了選種與修具外,還需有其他一系列次要的準備工作,詩用“既備乃事”一筆帶過,筆墨精簡,疏而不漏。用三個“既”字表示準備工作完成,乾脆利落,要言不煩。末句冒出“曾孫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實有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繫。“曾孫”是當時政治、經濟舞臺的主角,也是此篇的核心人物,農奴一切賣力的活動都是爲了順應“曾孫”的歡心。春耕開局不錯,最愉悅的人,當然是主角“曾孫”。這句客觀上明確無誤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主奴關係。從全篇看,第四章曾孫將出場巡視和主祭,這裏先提一句作伏筆,也起到了貫通全篇血脈的作用,所謂着一子而滿盤皆活。
次章追敘夏耘,即田間管理,主要寫除雜草與去蟲害。播種後倘讓作物自生自滅,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須加強管理,而且要貫穿百穀成長的全過程。“既方既皁,既堅既好。”四個“既”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特寫,將作物階段性生長的典型畫面作了逐步推進的忠實記錄,很有農業科學性,不諳農事的人是很難如此簡練精確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卻是關鍵句,即除盡了稂莠,才使糧食長勢旺盛,這是略去了種種艱辛勞動過程而提煉出來的重要經驗。另一條經驗是滅蟲。百穀有螟螣蟊賊以及蝗蟲等許多天敵,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難保,也許會導致糧食顆粒無收。除蟲的辦法,主要用火攻。讓害蟲在“炎火”中葬生。由於蟲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樣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制,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稱作“田祖”的農神,祈求田祖的神靈將蟲害去盡。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低下,但也表現了農夫們的迫切願望。《詩經》中此處提到的除蟲方法,後世繼續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驅蝗。開元四年(716年),山東蝗蟲大起,姚崇奏道:“《毛詩》雲:‘秉彼蟊賊,以付炎火。’……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舊唐書·姚崇傳》)於是遣使分道殺蝗,終於撲滅蟲害,保住莊稼。這明顯是受了《小雅·大田》詩的啓發。
如果說上二章寫的是盡人事,那麼天時對於農業也至關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寫了風調雨順情況。陰雲瀰漫,細雨綿綿,真是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觀與內心感受打成一片,農夫的喜悅在這四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公田”、“私田”的先後關係中,展現了社會矛盾緩和時期農夫們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餘五句寫豐產豐收。若從正面寫,穀穗金黃一片,農夫揮汗如雨幹得熱火朝天,肩挑車載沉甸甸,大囤小囤滿滿裝,也可以寫得沸沸揚揚,動人心目,但那畢竟是尋常蹊徑,易於雷同俗套。此詩之妙在於側寫,在於烘托,在於細節描寫,不寫收,而寫不收,從不收中反映豐收,構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絕。你看,有長得欠壯實故意不割的,有割了來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來不及裝載的,還有許多飄灑散落在各處的穀穗。這些鏡頭讀者閉目想像一下,是豐收還是歉收,不言而喻。至於怎麼個豐收法,那就由讀者各自去馳騁想像。該實的地方卻留下一片空白,讓人自行補充,這纔是爐火純青的藝術妙諦。對於此點,歷代論者均讚賞不已。
三章的末句“伊寡婦之利”,又使詩的意境得到昇華。如果沒有這末句,人們或會有疑問:大田裏散落漏收那麼多糧食,是不是農夫們偷懶和不珍惜呢?也或會作如是想。有了脫穎而出的此句,人們才恍然意識到農夫們故意不收割殆盡是有良苦用心的。爲了讓鰥寡孤獨無依無靠者餬口活命,又免於他們沿街挨戶乞討的窘辱,農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豐收果實讓他們自行去採拾,那種細膩熨貼,那種宅心仁厚,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有拯溺幫困的惻隱之心,那是一種寬廣胸懷和崇高美德,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不已。此詩中的“寡婦”,比之唐代杜荀鶴詩中寫到兵荒馬亂時世的“山中寡婦”那“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的境況來,真是幸運多多。關於此句,還引發過一場怎樣理解此詩主旨的論辯。《毛詩序》謂此詩“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詩序辨說》則駁道:“此序專以‘寡婦之利’一句生說。”至於兩者優劣,應當說,寡婦之拾穗,也確實反映了貧民生活的無保障,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黑暗不公,說詩有“刺”的含意也並不太離譜。但從詩的整體意向而言,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讚美農夫通過辛勤勞動而喜得豐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駁也屬平允。
田間勞動大軍正在收割捆載,忙得不亦樂乎,田頭有農官“田唆”在第一線指揮督察,後方有婦女孩子提筐來送飯食,整個畫面一片繁忙熱鬧景象。這時最高統治者“曾孫”來了,其熱氣騰騰場面頓時達於沸點,至少從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讓人領悟到這一點。第四章實寫曾孫省斂,與首章春耕時“曾孫是若”相呼應。更與上篇《甫田》描寫“省耕”時情景密合無間,是一模一樣的四句。這大約是當時頌揚王權的套話吧。接着是曾孫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犧牲粢盛恭敬祗奉,肅穆虔誠,爲黎民爲國祚祈福求佑。王權與神權互相依傍而彼此更爲尊崇顯赫,這大約也是曾孫省斂時所能做的最正兒八經的事吧。其實這都是歌功頌德的冠冕堂皇話,無甚精義,後世捧場詩文的層出不窮,其源頭也可追溯到《詩經》上,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此詩在藝術上造詣頗深。詩主要運用白描手法,爲後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時代農業生產方面的民情風俗畫卷。其中的人物,如農人、婦子、寡婦、田唆、曾孫,雖着墨無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動作,給人以真實感受。凡此均體現出詩作的藝術魅力,給人無窮回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覃(tán)耜(sì): 覃,鋒利;耜,古代一種翻土農具。
- 俶(chù)載: 開始從事。
- 曾孫: 周王對他的祖先和神的稱呼。
- 方: 穀粒開始長出外殼。
- 皁(zào): 指穀粒剛剛結實。
- 稂(láng)莠(yǒu):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都是危害莊稼的野草。
- 螟(míng)螣(téng): 螟,專吃稻心的害蟲;螣,吃禾苗葉子的害蟲。
- 蟊(máo)賊: 蟊,吃禾苗根的害蟲;賊,吃禾苗節的害蟲。
- 田稚(zhì): 指幼嫩的禾苗。
- 田祖: 農神。
- 秉畀(bì): 秉,拿着;畀,給予。
- 有渰(yǎn)萋萋: 有渰,即「渰渰」,陰雲密佈的樣子;萋萋,形容雲行的樣子。
- 興雨祈祈: 興,興起;祈祈,徐徐的樣子。指雨下得緩緩的。
- 公田: 井田制下由農奴耕種的屬於貴族的田地。
- 私: 井田制下農奴自己的田地。
- 不獲稚(zhì): 不成熟的禾穗來不及收穫。稚,幼禾。
- 不斂穧(jì): 指未及時收割而倒伏的禾把。
- 遺秉: 遺漏的稻把。
- 滯穗: 指留在田中的稻穗。
- 饁(yè): 送飯。
- 田畯(jùn): 古代監管農事的田官。
- 禋(yīn)祀: 升煙以祭天。
- 騂(xīng)黑: 騂,紅色的牛;黑,黑色的豬羊。
- 介: 祈求。
- 景福: 大福。
翻譯
大田寬廣莊稼多,選了種籽修好了農具,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我舉起那鋒利的犁頭,開始在向陽的田裏耕種。播下那些各類谷種,莊稼長得挺直又壯大,周王的心意得到了滿足 。 莊稼開始抽穗結籽,穀粒飽滿又堅實,地裏沒有狼尾草和狗尾草。除去吃稻心的螟蟲、吃禾葉的害蟲,以及啃咬禾根和禾莖的蟊賊,不要傷害我們田中的幼苗。農神有靈在天上,快把害蟲投入烈火中。 涼風悽悽雲滿天,小雨飄下細綿綿。雨點先落公田裏,同時也灑到了私田中。那邊有沒成熟未收割的,這邊還有沒捆好的禾把兒。那裏有遺漏的稻把,這裏有掉下的穀穗,這些都是留給寡婦的好處 。 周王親自來到田間,帶着夫人和孩子。他把飯菜送到南畝間,田官見了十分喜歡。周王來到這裏舉行祭祀,用那紅的牛黑的豬羊,還有上選的黍稷。擺上佳餚行祭祀,祈求上天賜予大福祥。
賞析
《小雅·大田》描繪了西周時期農事活動的場景,展示了農業生產的繁榮和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詩的開篇寫準備農事,體現出對農業生產的認真與重視;接着描述莊稼成長、除害等情景,反映了人們爲豐收付出的努力;降雨一段展示了人們渴望雨水滋潤莊稼的期盼;後面描寫收穫時的細小遺漏,體現出對弱勢羣體的關懷;最後寫周王祭祀祈福,表達了人們對神靈庇佑的信仰祈願 。整首詩敘事條理清晰,畫面感很強,從耕耘到收穫再到祭祀祈願,全方位記錄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狀況,也反映出西周時期重視農業、尊重神靈和人文關懷等多方面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