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出自 駱賓王 的《 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二庭:指唐代的兩個都城長安和洛陽。
  • 歸望斷:歸鄉的希望破滅。
  • 南屬:向南延伸。
  • 朔氣:北方的寒氣。
  • 邊秋:邊疆的秋天。
  • 竈火:軍中的炊煙。
  • 軍壁:軍營的壁壘。
  • 烽煙:烽火臺上的煙霧,用以傳遞軍情。
  • 戍樓:邊防的瞭望樓。
  • 龍庭:指帝王的朝廷。
  • 燕頷:形容人的面容威武。
  • 封侯:古代對有功之臣的封賞。
  • 蘭山:地名,此處可能指戰場。
  • 漢國:指唐朝。

翻譯

在長安和洛陽的歸途已無法望見,萬里之外的客居之地,心中充滿了愁思。 山路向南延伸,而河源的水卻自北流來。 晚風中夾雜着北方的寒氣,新月照耀着邊疆的秋天。 軍中的炊煙穿透了軍營的壁壘,烽火臺上的煙霧升騰至戍樓。 在帝王的朝廷中,只有苦戰才能獲得榮耀,威武的面容將會得到封侯的賞賜。 不要在蘭山之下無所作爲,那樣只會讓唐朝蒙羞。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疆的荒涼景象和戰士的艱辛生活,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戰爭的深刻思考。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如山路、河流、晚風、新月,以及軍事設施的描繪,如竈火、烽煙、戍樓,展現了邊疆的孤寂與戰爭的緊張。最後兩句詩強烈地表達了對英勇戰鬥的推崇和對無爲而治的批判,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

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作爲祕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文》。 ► 1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