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拼音

譯文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裏?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爲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裏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峯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後人遂喻美人之眉爲遠山,這裏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纔始:方纔。

此詞詠傷春傷別,構思新穎。其略去送別情境的刻畫和別情依依的渲染,起首便着眼於山水,用作兩譬:水是橫着的眼波,山是皺着的眉頭,將離人的形象放得無窮大,強調傷心人面部表情的痛苦,無以復加。三、四句則緊承以上二喻作進一步的形象強調:行人去的地方,正是“眉眼盈盈處”,將人之眉眼與自然山水兩組意象重複疊加,對前文透漏的形象信息作反饋掃描,強化意象符號的特指意蘊,在藝術表現上頗有特色。 下闋將“送君歸”與“送春歸”綰合,忽生“到江南趕上春”的奇想,復叮囑“千萬和春住”。無理之理,一掃萬古惜春佳句爲空。此種語意,此種境界,均未曾爲人道着。宋胡仔認爲末二句是用黃山谷“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語意(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恐怕失考。因爲王觀登第那年,黃庭堅才十二歲,如果王觀二十歲登第,也比山谷大八歲,王觀不可能模仿黃山谷。

賞析

這首詞雖是一首送別詞,但並無消極想法。主要表達了詞人心中對鮑浩然的不捨與留戀,以及對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詞的上闋寫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兩句,借景抒情,化無情爲有情,啓人遐想,而且運用反語,推陳出新、發想奇絕,將山水塑造成也會爲離情別緒而動容的有情之物。詞人把水比作閃亮的眼睛,把山喻爲青翠的蛾眉,對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眼前這幅詩情畫意的山水清景。其中,眼波“橫”而未流,表現出詞人極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不願讓友人因爲自己的低落而增添傷感,做到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同時,這一句也可以理解爲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峯,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暗示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欲問行人”二句,用問句提起友人行蹤,側面寫送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處”,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與此相應,上闋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秀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另外,上文山水與眉眼合寫,亦意味着歸途處處有山水,處處有眉眼,既是詞人遠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鮑浩然心上人盼歸的眉眼。 上闋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闋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繫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纔始送春歸”寫出纔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着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思別緻。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峯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彷彿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鬆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 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如水波橫流。
  • 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如山之相聚。
  • 盈盈:美好的樣子。

繙譯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裡?到山水交滙的地方。剛剛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廻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畱住。

賞析

這首詞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新奇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詞人對友人歸鄕與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上闋將水比作眼波,山比作眉峰,既描繪了山水的美麗姿態,也蘊含著對友人行程的美好想象。下闋則在送春與送友的交織中,傳達出深深的不捨和畱戀,而結尾処“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充滿了對友人的關懷和祝福,希望友人能與美好的春天相伴,富有詩情畫意,又飽含真摯的情感。整個詞意境清新,情感真摯,給人畱下深刻的印象。

王觀

王觀

王觀,字通叟,如皋(現屬江蘇南通)人,宋代詞人。王安石爲開封府試官時,科舉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進士。後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后對王安石等變法不滿,認爲王觀屬於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瀆了宋神宗爲名,第二天便將王觀罷職。王觀於是自號“逐客”,從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觀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臨江仙·離杯》、《高陽臺》等,其中《卜算子》一詞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峯;設喻巧妙,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堪稱傑作。《紅芍藥》詞寫人生短暫,從而提出人生應追歡及早,寫法亦頗有特色。 ► 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