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
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拼音
譯文
江上風浪甚險,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間南風大作,舟行甚速。自荊門回望荊州,已是夏雲重裹,清楚難辨。
人在半世生涯裏,千萬不可輕視離別,因爲儘管我們不願分離,老天何曾給予成全呢?
家裏人寫信來囑咐我要安心在邊塞供職,不要惦記。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掛滿蕙蘭的家園小徑上,再難有共度美好時光的快樂了。
船向東行,前面就是遼闊的洞庭湖了。想到那兒必定是波濤洶涌,湖闊水深,蛟龍惡行,由此倒羨慕楊朱爲歧路而悲了。
注釋
荊門:州名,楚地,漢爲南郡地。唐貞元置縣,屬江陵府。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荊門即荊州用典,猶雲舟發荊州向東而下。以東向爲西下,古人自有此種語法。”
一葉:一葉扁舟。
夏雲:夏口之雲。
險巇(xī):危險。禰衡《鸚鵡賦》:“嗟祿命之衰薄,奚遭時之險巇。”
絕徼(jiào):絕域,極遠之邊塞。
蛟龍:古代傳說藏在深水中的動物,能發洪水,興風作浪。
楊朱泣路岐:意爲對楊朱處在陸地多遇岐路表示羨慕,語外寄託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列子·楊朱篇》:“楊朱見岐路而泣之,爲其可以南可以北。”
序
《荊門西下》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謂自荊州東去,一葉扁舟曾遇風波之險,回望荊州,已被夏雲遮掩;頷聯謂人生豈不能輕視,感嘆上天把厄運交給人們;頸聯謂家人寄信囑己安於異地,可是詩人深感難以返回故鄉,會合無期;尾聯謂洞庭湖波濤險惡,羨楊朱泣於歧路,免遭艱險。全詩充滿漂流之感,故鄉之思,情深意遠,回味愴然。
賞析
首聯“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門回望夏雲時。”開篇就設置了一種氣氛。這裏的“一葉”、“一夕”,音韻和諧,給讀者以“一”的具象,卻說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風,整船不休止的擔憂和困頓。在洶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種嚮往安定的心情,此時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兇險。在旅途的愁緒裏,詩人翹首回望,已辨認不清荊州了。回首舊地,最是悵然。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無盡的感慨和想象。
頷聯“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險巇。”詩人用了個倒句,即把結論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後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於深度。可謂“情深意遠,玉溪所獨”。
頸聯“骨肉書題安絕徽,蕙蘭蹊徑失佳朝。”在顛簸的小舟上,詩人回首舊地,感嘆人生,天意難料,自然億起自己溫暖的家庭。這兩句緊扣上兩句“輕離別”,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尋味。
尾聯“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妓。”因爲楊朱遇到歧路,終究是在平坦的陸路上。不過,詩人此時不僅僅是失路之感迫於內心,還有一種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無可奈何的情緒。楊朱泣歧路,雖然前途未卜,尚可選擇,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險巇”之途,不容半點選擇的餘地。
縱觀全詩,記行抒懷,以頷聯爲中心,先敘風險波惡的江上行舟,回首舊地荊州,慨嘆人生離別之苦,把握自身命運之難;進而憶及家室親人,無限惆悵;最後把眼光投向未來,感到前途艱險,茫然無措。在排遣愁緒的同時,流露出一股自嘲情緒。全詩從頭到尾,讀來如舟行江中,起伏跌宕,首尾激盪,中間旋迴,錯落婉曲,體現了詩人獨有的藝術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荊門: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附近,長江南岸。
- 一葉:指小船。
- 荊雲:荊門一帶的雲。
- 夏雲:夏天的雲。
- 嶮巇(xiǎn xī):艱險崎嶇。
- 骨肉:親人。
- 書題:書信。
- 絕徼(jiào):邊遠的地區。
- 蕙蘭: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
- 蹊徑:小路。
- 楊朱泣路岐:楊朱在岔路口哭泣,因爲不知道該走哪條路。比喻人生選擇之難。
翻譯
一夜南風,小船顯得更加危險,回頭望去,荊門的雲彩已變成了夏天的模樣。人生怎能輕易地面對離別,天意又何曾避免過艱險。親人的書信中提到平安,但美好的時光已錯過。洞庭湖寬闊,蛟龍兇惡,反而羨慕楊朱在岔路口的哭泣,因爲至少他還有選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乘船經過荊門時的所感所思。詩中,「一夕南風一葉危」形象地表達了旅途的艱險,而「荊雲回望夏雲時」則通過雲的變化暗示時間的流逝。後兩句抒發了對離別的無奈和對人生選擇的感慨。詩的最後,通過對洞庭湖和楊朱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人生的不確定性和選擇的艱難。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