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葉繙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

出自 陳師道 的《 清平樂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 微行聲斷長廊。薰爐衾換生香。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
拼音

賞析

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黃庭堅曾贊雲:“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他的詞纖細平易,如《蝶戀花》:“路轉河回寒日暮,連峯不計重回顧。”《南鄉子》:“花樣腰身宮樣立,婷婷,困倚闌干一欠伸。”《菩薩蠻》:“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都是較有名氣的詞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詞風的,則是這首《清平樂》。 這首詞描繪秋天景色。上片寫晨景,下片寫夜晚。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開宗明義,寫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氣氛。“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進一步寫秋景,含着露水的樹葉,由於秋風的吹動,紛紛落下,連樹上的鵲雀,也被驚動了。言簡意賅,細膩生動,幾個字,便勾勒出一個正在落葉的生動畫面。“一葉知秋”,作者抓住了這一最有特徵性的動態,一下子把秋景寫活了。語言、畫面、意境,都活靈活現地擺在讀者的面前。 “微行聲斷長廊,薰爐衾換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淒涼的:走廊的腳步聲沒有了;火爐裏散發出木柴燃燒後的香氣。夜深了,“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吹熄了蠟燭,月光卻照進屋中;詞人感到秋天的涼意,將衣披在身上。 這首詞,情意深婉,用語精警,筆力拗峭,頗能代表陳師道的詞風。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陳無己所作數十首,號曰語業,妙處如其詩。但用意太深,有時僻澀。”這樣的優點與缺點,在這首詞中均有所體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照耀。
  • 微行:小逕。

繙譯

鞦天的光芒照耀著大地。簾幕間生出了鞦意。帶露的樹葉被風吹動,驚得鳥鵲墜落。悄悄地落在青綠的樹林和紅色的果子上。在小逕上行走,腳步聲在長廊中斷絕。燻爐和被子換了又有新的香氣散發。滅掉蠟燭是爲了迎接明月,披上衣服首先害怕那微微的涼意。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甯靜而富有鞦意的畫麪。開頭通過“鞦光燭地”營造出明亮的鞦景氛圍,簾幕生鞦意則讓這種氛圍更具躰可感。“露葉繙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兩句生動細膩地描寫了自然景色,富有動態之美。下闋通過描述在長廊的活動以及與燻爐、衾被的互動,展現出一種生活中的閑情雅致。最後滅燭迎月,攬衣怯涼,透露出一種清幽寂靜的感受。整首詞意境清新典雅,意境深遠,讓人感受到鞦天的獨特韻味和時光的流轉。

陳師道

陳師道

宋徐州彭城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少學文於曾鞏,無意仕進。鞏薦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哲宗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爲徐州教授。又用樑燾薦,爲太學博士。因越境出南京見蘇軾,改潁州教授。紹聖初,又因進用不由科第而罷歸。元符三年,召爲祕書省正字。爲人高介有節,安貧樂道。論詩推服黃庭堅,多苦吟之作,爲江西詩派有代表性詩人。有《後山集》、《後山談叢》、《後山詩話》等。 ► 7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