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

出自 李白 的《 鞠歌行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 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 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爲刖足鬼。 聽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 洗拂青雲上,當時賤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變磻溪中。 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
拼音

譯文

美玉自知自身高潔無瑕,但不與桃李攀比,非要與之爭個上下高低。但那些小人卻不懂得謙虛、不爭是一種美德,反而魚目混珠,不分優劣,把劣質的當成好的,把美玉當成引以爲恥的東西。堂堂楚國,顛倒黑白的小人怎麼那麼多呢?價值連城的美玉屢次遭到讒言和譭棄。懷抱美玉而痛哭於荊山下的卞和,本是忠信之臣,卻遭到割足砍腳的不幸。甯戚報國無門,在桓公門前唱小曲。管仲經過小妾的解釋而最終獲得了齊桓公的重用。百里奚流亡到楚國,秦穆公用五張牡黑羊皮把他贖回來,並任用他爲大夫。朝歌的屠夫呂望在渭水之濱垂釣,九十歲終於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後,封呂望在齊國營丘之地,治理齊國。呂望一生都在渭水之濱垂釣,有誰人認識他,關注他呢?如今的人,更是無人來關注像他這樣的垂釣者了,目送飛鴻而去,卻無意於他的報國之心。

注釋

桃李:古諺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不善於言談而很優秀。這裏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魚目:指僞造的劣質品。張協有詩“魚目笑明月”。 卞和:春秋時代的楚國人。相傳他在荊山發現一塊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君王都以爲他是欺詐,先後截去他的雙腳。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於荊山下,文王命令玉工加工,果然得到了美玉,世稱“和氏璧”。 青蠅:比喻顛倒黑白的小人。 連城白璧:指和氏璧,價值連城。趙惠王得和氏璧,秦昭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作爲交換。 泣血人:指在荊山之下哭泣的卞和。 忠臣死爲刖足鬼:卞和本是忠臣,但兩次被君王截去自己的腳。 夷吾: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的大夫。後來他流亡到楚國,被楚國國君扣留。秦穆公就拿五張牡黑羊皮把他贖回,用爲大夫。 洗拂:洗滌與拂拭塵垢。朝歌:地名,殷代京城。在今河南省。鼓刀叟:指屠夫呂望。相傳他在五十歲時做小販,七十歲在朝歌屠牛,八十歲在渭水之濱釣魚,九十歲見到周文王,得到周文王的重用。釣六合:取得天下。雙目送飛鴻:這裏用的是典故:衛靈公與孔子說話,見到天上的飛雁,就擡頭觀望,無意與孔子交談,孔子就走了。這裏指想對君王談治國王霸之策,但卻無人肯聽,欲報國而無門。

賞析

《鞠歌行》,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李白在這首詩中借卞和、甯戚、百里奚、呂望等人抒發了自己強烈的用世之心,他期望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報國無門,在詩中流露出了他抑鬱不得志的憤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鞠(jū)歌行:樂府舊題。
  • 桃李:桃花和李花。
  •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相傳他發現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都被認爲欺詐,受刑砍去雙腳,後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於荊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寶玉,名爲「和氏璧」。
  • 青蠅:比喻進讒言的人。
  • 連城白璧:價值連城的美玉,指和氏璧。
  • 荊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縣西。
  • 泣血人:指卞和。
  • 刖(yuè)足鬼:因受刖刑而變成鬼。
  • 甯(níng)戚:春秋衛國人,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扣牛角而歌,桓公知其賢,舉用爲客卿。
  • 夷吾:即管仲,字夷吾。
  • 小妻:指管仲曾因得罪齊桓公的寵妾衛姬而被囚禁。
  • 百里奚:春秋時虞國人,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將他從楚國贖回,任爲大夫。
  • 朝歌鼓刀叟:指姜太公呂尚,他曾在朝歌做屠夫。
  • 虎變:老虎身上花紋的變化,比喻人驟然得志。
  • 磻(pán)溪:水名,在今陝西寶雞東南。

翻譯

美玉自己不會說話像桃花李花那樣,反遭魚目嘲笑而令卞和蒙羞。楚國進讒言的青蠅爲什麼這麼多啊,價值連城的白璧也遭到讒毀。荊山上痛哭長號泣血的人啊,忠臣竟因獻玉而死變成了受刖刑的鬼。聽到曲子知道是甯戚,夷吾是因小妻而受困。秦穆公以五張羊皮贖來百里奚,他當時如泥一般低微。朝歌的屠夫呂尚,在磻溪垂釣而忽然得志。一舉就謀取了天下,隨後在營丘之東荒蕪之地開拓。平時在渭水河邊垂釣,誰又能認識這位老翁。無奈現在的人啊,兩眼只盯着高飛的鴻雁。

賞析

這首詩以美玉自比,感嘆自身懷才不遇,同時譏諷了世間奸臣當道、賢才受讒的現象。開頭以桃李、魚目爲喻,點出美好事物遭詆譭的現實。接着列舉卞和、甯戚、管仲、百里奚等人的遭遇,暗示自己不被賞識。又寫姜太公的發跡,對比自身的不得志。結尾批評當時人目光短淺,不懂得發現真正的人才。全詩既有對身世的感慨,也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情感深沉,富有韻味。通過一系列的歷史典故和生動比喻,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憤懣之情和對人才命運的思考。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