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出自 李商隱 的《 霜月
初聞征鴈已無蟬,百尺樓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鬬嬋娟。
拼音

譯文

聽到了南飛的雁叫已聽不到鳴蟬,百尺高樓霜華月色融合爲水接天。 青女與嫦娥生來就都耐得住清冷,月中霜裏看誰有姣好的身姿容顏。

注釋

征鴈:大鴈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懼遠行,故稱征鴈。此處指南飛的鴈。 無蟬:鴈南飛時。已聽不見蟬鳴。 樓南:一作「樓髙」。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實寫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樣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鬬:比賽的意思。 嬋娟:美好,古代多用來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此詩寫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靜態描寫,而借神話傳說宛言月夜冷豔之美。首句以物候變化說明霜冷長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華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寫超凡神女,爭美競妍。全詩以想像爲主,意境清幽空靈,冷豔絕俗。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的整體。詩人將靜景活寫,前兩句生髮出了後兩句想像中的意境,栩栩然傳達了一種生動而優美的景象。這頗可看出李義山詩之唯美傾向。

賞析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它的特點在於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詩人不僅是寫生的妙手,而應該是隨物賦形的畫工。最通常的題材,在傑出的詩人的筆底,往往能夠創造出一種高超優美的意境。李義山的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特點。 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過説,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而已。這樣的景色,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人們在類似的實際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明朗單純,它的內涵是飽滿而豐富的。 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裏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鬬嬋娟。」儘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絶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於庸脂俗粉,正因爲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經得起寒冷的考驗。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着筆,而寫月中霜裏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詩裏是作爲霜和月的象徵的。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裏發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實環境裏追求美好、嚮往光明的深切願望;是他性格中高標絶俗、耿介不隨的一面的自然流露。當然不能肯定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詩人隱以自喻;或者説,它另有所實指。詩中寓情寄興,是不會如此狹隘的。王夫之説得好:「興在有意無意之間。」(《薑齋詩話》)倘若刻舟求劍,理解得過於窒實,反而會縮小它的意義,降低它的美學價值。 范元實云:「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他引了《籌筆驛》、《馬嵬》等篇來説明。(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詩眼》)其實,不僅詠史詩以及敘志述懷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興的小詩裏,同樣可以見出李義山的「高情遠意」。葉燮是看到了這點的,所以他特別指出李義山的七言絶句,「寄託深而措辭婉」(《原詩》外編下)。於此詩,也可見其一斑。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一點值得注意: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的整體。秋深了,樹枝上已聽不到聒耳的蟬鳴,遼闊的長空裏,時時傳來鴈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聞徵鴈已無蟬」二句,是實寫環境背景。這環境是美妙想象的搖籃,它會喚起人們脫俗離塵的意念。正是在這個搖籃裏,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雲階的神話世界中去了。後兩句想象中的意境,是從前兩句生發出來的。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