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相見、何如不見。

春色難留,酒杯常淺。更舊恨、新愁相間。五更風,千里夢,看飛紅幾片。這般庭院。 幾許風流,幾般嬌懶。問相見、何如不見?燕飛忙,鶯語亂。恨重簾不卷。翠屏平遠。
拼音

注釋

錦帳春:詞牌名。調見《稼軒集》。因詞有「春色難留」及「重簾不卷,翠屏天遠」句,故名。 「席上和杜叔髙韻」句:廣信書信本及四印齋本作「席上和杜叔髙」,四卷本丙集作「席上和叔髙韻」,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倶作「杜叔髙席上」。 杜叔髙:名斿(Liú),金華籣谿人。兄旟(Yú),字伯髙;旃(Zhān),字仲髙;弟旞(Suì),字季髙;旝(Kuài),字幼髙。五人倶博學工文,人稱「金華五髙」。端平初,以布衣與稼軒壻范黃中(炎)及劉後村等八人同時受召。《南宋館閣續録·卷六·祕閣校勘門》:「紹定以後二人:杜斿字叔髙,婺州人。六年十一月以布衣特補迪功郎,差充。端平元年七月與在外合入差遣。」宋·陳亮《龍川文集·卷十九·復杜仲髙書》:「忽永康遞到所惠教,副以髙文麗句,讀之一過,見所謂『半落半開花有恨,一晴一雨春無力』,已令人眼動。及讀到『别纜解時風度緊,離觴盡處花飛急』,然後知晏叔原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不得常擅美矣;『雲破月來花弄影』何足以勞歐公之拳拳乎。世無大賢君子爲之主盟,徒使如亮軰得以肆其大嚼左右,至此亦屈矣。雖然不足念也,伯髙之賦,如奔風逸足,而鳴以和鸞。叔髙之詩,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氣,而左右發春姸以輝映於其間,非獨一門之盛,可謂一時之豪矣。」宋·葉適《水心文集·卷七·贈杜幼髙》詩:「杜子五兄弟,詞林倶上頭。規模古樂府,接續後《春秋》。奇崛令誰賞,羈栖浪自愁。故園如鏡水,日日抱村流。」 更舊恨:四卷本丙集作「把舊恨」。 五更風、飛紅:唐·王建《宮詞一百首·其九十》:「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敎人恨五更風。」 千里夢:廣信書信本作「十里夢」,玆從四卷本丙集等。 「問相見、何如不見?」句:宋·司馬光《西江月》:「相見爭如不見。」

這是一首和杜叔髙的詞。杜叔髙名杜斿,金華蘭溪人。兄弟五個俱博學工文,人稱「金華五髙」。叔髙尤工詩,陳同甫謂其詩作「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氣」(《龍川文集·卷十九·復杜仲髙書》)。他曾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春赴上饒與稼軒會晤,辛作《賀新郎》詞送行。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春,再訪辛稼軒於鉛山,互相唱和。這首《錦帳春》和《上西平·送杜叔髙》、《浣溪沙·別杜叔髙》、《玉蝴蝶·追別杜叔髙》、《婆羅門引·別杜叔髙》等詞,都作於此時。 杜叔髙的《錦帳春》原詞已經失傳,無法參照,給理解辛棄疾的和詞帶來一定困難。和詞中的「幾許風流,幾般嬌懶」,顯然是寫女性。大約「席上」有歌妓侑酒。爲杜叔髙所戀,情見於詞,所以和詞即就此發揮。 起句命意雙關,構思精巧。時當暮春,故説「春色難留」;美人將去,故説「春色難留」。想留住春色而無計挽留,便引起「愁」和「恨」。酒,原是可以澆「愁」解「恨」的,杯酒以深(應作「滿」解)爲佳。晏幾道《木蘭花》寫「春殘」,就説「此時金盞直須深,看盡落花能幾醉!」可是而今不僅「春色難留」,而且「酒杯常淺」,這又加重了「愁」和「恨」。於是用「更舊恨新愁相間」略作收束,又引出下文。「五更風,千里夢,看飛紅幾片,這般庭院。」是預想酒闌人散之後綿綿不斷的「愁」和「恨」。夜深夢飛千里,卻被風聲驚醒。五更旣過,天已破曉,放眼一看,殘花被風吹落,春色已渺不可尋。於是不勝悵惘地説:庭院竟成這般情景! 下闋開頭,以「幾許風流,幾般嬌懶」正面寫美人。作者作詞之時,她還在「席上」。可是在詞中,已馳騁想象,寫到別後的「千里夢」,那「風流」,那「嬌懶」,已經空留記憶。而留在記憶之中的形象又無法忘卻,這又頻添了多少「愁」和「恨」。因而繼續寫道:「問相見何如不見?」 燕飛、鶯語,本來旣悅目又悅耳。可對於爲相思所苦的人來説,「燕飛忙,鶯語亂」,衹能增加煩惱。這兩句,也不是寫「席上」的所見所聞,而是承「千里夢」,寫枕上的煩亂心緒。「恨重簾不卷」,是説人在屋內,重簾遮掩,不但不可能去尋覓那人,連望也望不遠。望不遠,還是要望,於是望見簾內的屛風。「翠屛平遠」一句,比較費解,但作爲全詞的結句,卻至關重要。「平遠」,指「翠屛」上的圖畫。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有《秋山平遠圖》,蘇軾題詩云:「離離短幅開平遠。」是説畫幅雖小,而展現的境界卻十分遼闊。辛棄疾筆下的那位抒情主人公,輾轉反側,想念美人,正恨無人替他卷起的重重珠簾遮住視綫,而當視綫移嚮翠屛上的江山平遠圖,便恍惚迷離,以畫境爲眞境,目望神馳,去追尋美人的芳蹤。行文至此,一个情癡的神態,便活現於讀者眼前。 以望畫屛而寫心態,詞中幷不罕見。例如温庭筠《歸國遙》云:「謝娘無限心曲,曉屛山斷續。」趙令畤《蝶戀花》云:「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屛風上西江路。」都可與辛詞「翠屛平遠」參看。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