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

出自 孟浩然 的《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
帶雪梅初煖,含煙柳尚青。 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 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姚使君:指姓姚的州郡長官,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 惠上人:惠上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對和尚的敬稱 。
  • ****初煖(nuǎn)**:剛剛暖和。「煖」同「暖」。
  • 童子偈(jì):小和尚所念的佛經中的唱詞。偈,梵語「偈陀」的簡稱,即佛經中的唱詞。
  • 法王經:指佛法高深的佛經。法王,對佛的尊稱。
  • 會理:領悟佛理。
  • 無我:佛教教義,認爲世界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體或主宰者。
  • 觀空:觀察萬物皆空無實體。佛教認爲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在的自體,是空的。
  • 迷心:迷亂的心。
  • 未遑(huáng)寧:沒有閒暇安寧下來。遑,閒暇。

翻譯

帶着殘雪的梅花剛開始透出暖意,含着煙霧的柳枝依舊青蔥。我前來探尋小和尚所念的偈語,有幸聆聽高僧講解的精妙佛經。領悟佛理後明白世間本無實在的「我」,觀察萬物皆空便厭棄形體的虛幻。原本迷亂的心應該由此覺悟,可我這遠行客的思緒卻還無暇安定下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陪姚使君一同到惠上人房中的所見所感。開篇通過「帶雪梅初煖,含煙柳尚青」 描繪出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清新景色,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也爲全詩奠定了清幽寧靜的基調。 「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 講述詩人的主要活動,「來窺」「得聽」 表現出詩人對佛法的好奇與虔誠。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 深入闡述詩人聽聞佛法後的感悟,表達對佛教無我、空幻理念的深刻理解,展現了詩人內心境界的昇華。最後「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詩人雖有所覺悟,可作爲客居他鄉的遊子,心中的思鄉之情卻難以立刻平定,以一種矛盾心理結束全詩,使詩歌的情感更加複雜深沉。整首詩景、事、情、理交融,既體現了清幽淡雅的意境,又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淡淡的客愁。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