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樓閣煙花裏,漢主山河錦繡中。

出自 杜甫 的《 清明二首(其二)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裏,漢主山河錦繡中。 風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蹴鞠(cù jū):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
  • 鞦韆(qiū qiān):即鞦韆,古代的一種遊戲。
  • 紫塞(zǐ sài):指長城,因其土紫色,故稱。
  • 鑽火:古代取火方法,這裏指用火。
  • 青楓:指用青楓木取火。
  • 秦城:指長安城。
  • 漢主:指漢朝的皇帝。
  • 洞庭:洞庭湖,位於今湖南省北部。
  • 白蘋(bái pín):一種水生植物。

翻譯

我這一生四處漂泊,痛苦地東西奔波,如今右臂已半身不遂,半邊耳朵也已失聰。 孤獨地繫着小舟,淚水雙雙落下,悠閒地伏在枕上,用左手在空中書寫。 十年來,我和孩子們一起踢着蹴鞠,遠離家鄉,萬里之外,鞦韆的遊戲習俗依舊相同。 旅行的雁羣飛上雲端,歸向紫色的長城,家人用青楓木取火。 秦地的城樓和閣樓在煙花的映襯下,漢朝的山河在錦繡中展現。 春風吹拂,洞庭湖水波盪漾,廣闊無垠,白蘋讓白髮的老翁感到憂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杜甫晚年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感受。詩中,「此身飄泊苦西東」一句,概括了詩人一生的漂泊生涯,而「右臂偏枯半耳聾」則具體描繪了詩人的身體狀況,顯示出他的衰老和病痛。後文通過「蹴鞠」、「鞦韆」等生活細節,展現了詩人與家人在異鄉的生活情景,以及對故鄉習俗的懷念。詩的結尾,通過對洞庭湖春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時光的無奈嘆息。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