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
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拼音
譯文
人在溪邊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藍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裏。藍天上有飄動的白雲,人正行走在那飄動的白雲裏。
我放聲高歌,誰來應和?只聽空幽的山谷清音響起。那響聲不是來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聲悅耳無比。
注釋
雨巖:在江西永豐縣西南博山附近,巖中有泉水飛出,如風雨之聲。
行雲:雲彩流動。
和(hè):跟着唱。
空谷:深谷。《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聲。晉·左思《招隱》:「未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非鬼亦非仙:宋·蘇軾《夜泛西湖五絕》:「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
一曲:一灣。
桃花水:即桃花汛。農曆二三月桃花盛開時節,冰化雨積,黃河等處水猛漲,稱爲桃花汛。《水衡記》:「黃河二月三月水,名桃花水。」《漢書·卷二十九·溝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來春桃華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壤之害。」注云:「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泮,衆流猥集,玻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唐·杜甫《南征》詩:「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
序
這是詞人雨巖系列作品中寫得極爲鮮麗生動的一篇,着重描繪巖下溪水,點綴天光雲影,映襯出詞人獨遊的寂寞孤單。上闋寫詞人遊走溪邊,觀賞水面奇景。「溪邊照影行」點出「獨遊」,觀賞視角獨特;「天在清溪底」承上句倒映畫面,兼寫溪水清泠澄澈;「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情境鮮活,超然物外,越轉越見空靈。下闋寫山溪清音之空谷迴響,與詞人引吭高歌交相應和。「高歌」二句,再點「獨遊」,空谷清音映襯一己之孤寂高標。末以「一曲桃花水」作結,點明空谷清音之來源。餘韻嫋嫋,情景幽麗。「一曲」可兼指「一彎」與「一首曲子」,耐人玩味。此篇構圖別具匠心,描繪生動鮮靈,映襯入妙,境界超逸,可抵一篇柳宗元山水遊記。
賞析
上闋寫詞人遊覽雨巖見到的景色。第一句「溪邊照影行」,是點題,寫遊人;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寫清溪和藍天;第三句「天上有行雲」,寫行雲;第四句「人在行雲裏」如同電影中的定格,總寫溪、人、雲,展示了水底的一個畫面。作者在這裏所描寫的人、天、雲都不是實體,而是水中的倒影。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巖的優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詞人攝取這張風景小照的膠捲。遊人的身影、碧藍的天空、飄動的浮雲,都通過清清的溪水映現出來。「人在行雲裏」這樣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謂巧奪天工,不但使描寫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爲清新活潑,整個畫面非常生動,所描寫的景物,全部處在變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動的,遊人漫步岸邊——「影行」,白雲飄轉空中——「行雲」,這就使畫面充滿了動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果說上闋的寫景,重在刻畫形象的話,那麼這個下闋的抒情,則是着力描繪聲音。嘩嘩的流水,飄蕩的歌聲,不僅使寂靜的山谷增添了生氣,也爲上面的圖畫配上了音樂。
清人沈祥龍《論詞隨筆》說:「詞貴藏於內……於言外有所感觸。」驀然讀去,這首詞意境優美,靜中有動的圖畫,配着富於形象的歌聲與音樂,平易通俗、流暢自然的語言,也令人讚歎不絕。但仔細咀嚼,就會發現:作者把辛酸的感觸,藏在迷人的畫面背後;把滿心的苦悶,融於優美的樂律之中。題目中的「獨」字,已經爲全詞規定了基調,透露出苦悶的氣息。下面的內容,自然全都圍繞「獨」字展開,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邊照影行」。這一畫面裏,只有一個倒映在水中的人影,點出了「獨遊」,而比「獨遊」更深刻,因爲它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在這特定的氛圍裏,那清清的溪水,蔚藍的天空,飄動的白雲,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淒涼冷清的色彩,成爲詞人表達孤獨之感的襯景。「人在行雲裏」,不止是倒影交織的畫面,也寫出了詞人不苟隨世俗的決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寫了自己遭受打擊的原因。內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壓抑的苦悶,終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詞人內心感情的流露和發泄。然而,並沒有人能理解他,與他相和的,只是空谷裏的溪水。詞人的「獨」唱,同嘩嘩的水聲,從聲音方面渲染了淒涼憂傷的氣氛。這種「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內心苦悶的表現;而這種「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復中原的主張不能得到採納的寫照。那幽深寂靜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殘花,不能不說帶有象徵意義。所以,這首詞表面上是記遊,描寫水光山色,實際上處處貫注着詞人憤激的感情,表現了詞人遭受排擠、閒居家鄉、有志難伸的苦悶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對時局的不滿和對國事的關心。他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又不忘懷於世事,正表現了詞人退居時期的內心矛盾,說明他並沒有因自然風光的優美而陶醉、而頹廢。
這首詞通過記敘獨遊雨巖的情景,抒發了遭受打擊、閒居鄉里的苦悶,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國事的繫念。同時,這首詞構思新穎,剪裁精妙。題爲「獨遊雨巖」,作者就在「獨」字上作文章,上闋寫「形」獨,下闋寫「聲」獨。隨即帶出了雨巖的優美景色,如清溪、藍天、行雲、山谷等。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鬱,景愈美,愈可反襯出詞人的不平與憤懣。語言通俗流暢,以虛寫實,虛實結合,高度集中。所有這些都顯示出了這首詞的高度藝術性。王國維《人間詞話》稱:「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於此可見。
清代乾嘉時期嶺南的著名詩人和畫家黎簡,有詩云:「七十二峯倒江水,俯見峯尖插天底;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萬寒虯龍。」其構思與辛詞同,可見辛詞影響之遠。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