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遶牀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拼音

譯文

飢餓的老鼠繞着牀竄來竄去,蝙蝠圍着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狂風夾帶着松濤,猶如洶涌波濤般放聲呼嘯;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頂;糊窗紙被風撕裂,發出呼啦啦的聲音,彷彿在自言自語。 從塞北輾轉江南,如今歸隱山林,已是容顏蒼老,滿頭白髮。一陣淒冷的秋風吹透了單薄的布被,突然驚醒,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注釋

博山:地名,位於上饒以東永豐縣境內,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二十一·〈江南東路·信州〉》:「博山在永豐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峯』,以形似廬山香爐峯,故改今名。」 菴:圓形草屋。 翻燈舞:遶着燈來回飛。 「破紙窗間自語」句:窗間破紙瑟瑟作響,好像自言自語。 塞北:據《美芹十論·剳子》,詞人於南歸前,曾兩隨計吏北抵燕山,觀察形勢。此當稼軒足跡所至最北之地,亦即此處所指之塞北。 歸來:指淳熙八年(西元一一八一年)冬被劾落職歸隱。 華髮蒼顏:頭髮蒼白,面容蒼老。華,花白,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句:謂秋夜夢醒,眼前依稀猶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此詞是作者貶官爲民,閒居帶湖期間投宿博山腳下一戶王姓人家所作。這兒只有幾間破舊的小草菴,屋後是一片竹林、環境十分荒涼冷落。詞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成了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上闋描繪環境,渲染氣氛,下闋作者撫今追昔,對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淪陷感慨萬千,表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可貴精神。

賞析

這闋《清平樂》,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風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情畫。 夜出覓食的飢鼠繞牀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自語」二字,自然而又風趣地將風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菴」,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爲了國事奔馳於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後則已頭髮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了。心境如此,環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飢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後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後。平生經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如今蒼顏白髮,壯志難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還會夢到往日的萬里江山。 這首詞用文字構築的畫面和表達的感情,若改用線條和色彩是完全能夠表達出來的,可見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號所捕捉、表現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話都是一件事物、一個景點,把它們拼接起來,居然連連接詞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難得的風情畫。通過這幅畫面,表現作者的悽苦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心情。 從詞的格調看,近似田園派,或者歸隱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遠了,而且還算不上是代表作。不過,這首詞別具一格同樣帶給了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從創作來說,作品總反映着作家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總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個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從創作的角度講,任何作家也總是從題材內容出發,去努力尋求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他們之間的區別權在於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這樣,能夠在斷承、發展東坡詞風的基礎上,成爲豪放派大家,同時還能在閒淡、細膩、婉約等格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史上倒是不多見的。正如劉克莊在序《辛稼軒集》時所說:「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這首詞感情濃烈,語言平淡,純用白描,環境氣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劃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軒的愛國作品中,別具一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繞牀:在牀邊來廻走動。繞,圍繞。(“繞”讀作“rào”) 自語:像在自言自語。

繙譯

飢餓的老鼠繞著牀竄來竄去,蝙蝠圍著油燈上下繙舞。狂風夾帶著松濤,猶如洶湧波濤般傳來;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著屋頂;糊窗紙被風撕裂,發出呼啦啦的聲音,倣彿在自言自語。

廻想自己這一生,走遍了塞北江南,如今歸來時已是頭發花白,麪容蒼老。鞦夜就寢,佈被單薄,從夢中醒來,眼前浮現出的依然是萬裡的江山。

賞析

這首詞上闋通過描繪飢鼠、蝙蝠、松風、急雨、破紙窗等景象,渲染出一種蕭瑟、破敗的氛圍。下闋則是詞人對自己一生的廻顧和感慨,雖已年老,但心中依然牽掛著國家的萬裡江山,表現出詞人的壯志未酧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整首詞語言簡潔,意境蒼涼,情感真摯,將詞人的複襍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