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迴,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髮,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拼音
譯文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談,像萬馬奔騰一樣接連而來。卻在煙雨中徘徊,遲遲不能到達。
人們都說頭上的白髮是因爲愁苦所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渾身白色的沙鷗,它們豈非渾身都充滿了愁緒啊。
注釋
金陵賞心亭爲葉丞相賦:四卷本甲集做「賞心亭爲葉丞相賦」。
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於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該是後來追加的。《宋史·卷三百八十四·葉衡傳》:「葉衡,字夢錫,婺州 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有言江、淮兵籍偽濫,詔衡按視,賜以袍帶、鞍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稱得治兵之要。……知荊南、成都、建康府,除戶部尚書,除簽書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諭執政,選使求河南,衡奏:『司諫湯邦彥有口辨,宜使金。』邦彥請對,問所以遣,既知薦出於衡,恨衡擠己,聞衡對客有訕上語,奏之,上大怒。即日罷相,責授安德軍節度副使,郴州安置。邦彥使還,果辱命,上震怒,竄之嶺南,詔衡自便,復官與祠。年六十有二薨,贈資政殿學士。」
青山欲共高人語:宋·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高人自與山有素,不待招邀滿庭戶。」高人,高雅的人。
聯翩:接連不斷的樣子。
低迴:徘徊不進的樣子。
愁中白:唐·白居易《白鷺》:「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爲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序
作者歸宋十幾年,雖然感嘆時光飛逝,壯志難酬,但是對於抗金大業依然充滿信心,滿懷希望。這首詞表面是爲葉衡而作,但是實際上卻是在爲作者自己抒發感情。
賞析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蒼翠的羣山彷彿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談,他們聯翩而來絡繹不絕,有似萬馬奔騰.它們在茫茫的煙雨中迷了路,徘徊起來,眼看着臨近了,卻終於沒能到達跟前.暗示着自己雖有才卻不得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裏話要向他傾訴呵。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裏葉衡的高大形象進行了,描繪因爲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幹的主戰派官員。《宋史·葉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爲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後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於這樣一位「經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對此十分感激。三、四兩句藉煙雨之景,轉突兀奇崛之筆而爲低徊宛轉之波,充分表現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託遙深。葉衡主戰,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象衝鋒陷陣的鐵騎。詞人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可是轉眼之間又煙雨迷濛,遮住了青山,而無數青山也衹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而爲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仍清晰可見。雖着筆輕快,實則發自積鬱。人們都說頭髮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鬱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並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髮白並不完全由於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徵,與愁沒有關係。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藉說鳥與愁無關,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於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衆視野裏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的。儘管詞筆迴盪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爲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辛詞蓋本於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充滿了激憤憂愁。以至於「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胸中積鬱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着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衆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笑和眼淚,就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的。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