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出自 杜甫 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拼音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注釋

石壕村:現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七十里。 吏:官吏,低級官員,這裏指抓壯丁的差役。 逾(yú):越過;翻過。 走:跑,這裏指逃跑。 呼:訴説,叫喊。 一何:何其、多麽。 怒:惱怒,兇猛、粗暴,這裏指兇狠。 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説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説。 鄴城:卽相州,在今河南安陽。 戍(shù):防守,這裏指服役。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偷生,苟且活著。 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裏引申爲完結。 室中:家中。 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 乳下孫:正在喫嬭的孫子。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去,離開,此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嫗(yù):老婦人。 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河陽:今河南孟州,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急應河陽役:赶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 猶得:還能够。得,能够。 備:準備。 晨炊:早飯。 如:好像,彷彿。 泣幽咽:低微斷續的哭聲。有淚無聲爲「泣」,哭聲哽塞低沉爲「咽」。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少陵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敍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眞實。善於裁翦,中心突出。詩風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

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敍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敍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封建社會裏,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少陵,卻於暮色蒼茫之時纔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箇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託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爲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發出來。不説「徵兵」、「點兵」、「招兵」而説「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箇「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箇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箇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卽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槪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箇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幷爲老婦以下的訴説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啓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説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裏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看門」,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箇男人,撲了箇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説:「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説,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拏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髙擡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衹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因爲「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説:「家裏再沒有別的男人了!衹有個孫子啊!還喫嬭呢,小得很!」「喫誰的嬭?總有个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衹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爲要餧嬭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麽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爲「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衹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衹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絶,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敍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衹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畱下了想象的餘地。 此詩如實地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面對這一切,詩人沒有美化現實,而是發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値得髙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全篇句句敍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敍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敍事,旣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槪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槪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後,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於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於翦裁,敍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衹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衹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衹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衹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旣敍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麽,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餧嬭的年輕寡婦了。正由於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石壕村:現名乾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七十裡。
  • (yú):越過。
  • 鄴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
  • (shù):防守。
  • (yù):老婦人。

繙譯

傍晚投宿石壕村,差役夜裡來捉人。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差役呼喊多麽兇狠!老婦啼哭多麽悲苦!聽老婦上前訴說,三個兒子都在鄴城防守。一個兒子捎信廻來,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複生了!家裡再也沒有其他男人了,衹有正在喫嬭的孫子。因爲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婦人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廻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天亮臨走的時候,衹同老翁告別。

賞析

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詩中以白描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官吏的兇暴和老婦的悲苦,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形成鮮明的對比。全詩情節跌宕起伏,從老翁的出逃,到老婦的訴說,再到老婦的自請服役,最後是人去屋空,衹畱下無限的悲哀和沉思。語言簡潔而有力,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