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我乘着大船在若耶溪上悠閒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裏倒比往常更清幽。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注釋
若耶溪:在紹興市東南,發源於離城區四十四里的若耶山(今稱化山),沿途納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鑑湖。早年,上游流經群山,下游兩岸竹木豐茂,是一處非常幽雅的旅遊勝地。
艅艎(yúhuáng):舟名。大船。
泛泛:船行無阻。
空:指天空。
水:指若耶溪
陰霞:山北面的雲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詩人溯流而上,故曰「陰霞」。
遠岫(xiù):遠處的峰巒,這裏指若耶山、雲門山、何山、陶晏嶺、日鑄山等隱現的高山。
陽景:指太陽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回流:船嚮上游行進時岸邊倒流的水。
噪:許多鳥或蟲子亂叫。
逾:同「愈」,更加。
幽:寧靜、幽靜
歸念:歸隱的念頭。
長年悲倦遊:詩人多年以來就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以此而悲傷。倦遊:厭倦仕途而思退休。
序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文海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並寓含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詩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啓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
賞析
《梁書·文學傳》有這麽一段記載:「籍除輕車湘東王諮議參軍,隨府會稽。郡境有雲門天柱山,籍嘗遊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賦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當時以爲文外獨絶。」
上面提到的「籍」,即王文海。詩的開頭兩句就繳足題面。詩人乘坐一條大船,駛向若耶溪上遊,這就是題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進,而是任意漂蕩,可見詩人此行在於遊賞自然。「泛泛」兩字,除了寫出水域寛闊,還表達了詩人的遊興。一箇「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悅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馬上發現這裏的水特別清澈,擡頭望天,天空高朗,白雲悠悠;低頭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於是著一「共」字,將本來了然無涉的朗空和清水置於自然的和諧之中。
前兩句敍寫中帶有交代性質,接下去四句便具體描寫若耶溪的美景了。「陰霞」、「遠岫」、「陽景」「回流」,詩人觀察很細,落筆非常客觀。船是嚮上游行進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題目中用「入」表明外,詩中還用「陰霞」、「回流」作照應。遠處寫山,近處寫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詩人不滿足於此,他以雲霞襯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層次感和色彩感。不僅如此,詩人又將靜景化動景,一箇「生」字,不僅突出雲霞的動態美,而且賦予雲霞以情趣;一箇「逐」字,人的行爲賦予日影,彷彿日影像詩人一樣正在追逐著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進,到上遊去探箇美的究竟。如果説「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從視角落筆,那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從聽覺落筆了。這兩句被稱爲「文外獨絶」。它的「獨絶」可從下列五箇方面來闡明:
第一,前面寫到岫,是遠景,寫到影,是近景,這裏再補寫山林,如此寫若耶溪,就不是縱向的,而照顧到兩旁,就是説,不衹是綫,還考慮到面。
第二,詩人寫山林,在於寫出若耶溪的幽靜。這樣幽靜的環境,與「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和諧統一,是開頭「泛泛」、「悠悠」情趣的寫實。它們共同組成一箇境界,爲最後兩句的抒情張本。
第三,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誠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的「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託而愈覺其深」。
第四,詩人的情趣在幽靜,因此,筆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靜,而是處於清靜的狀態,幷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寫蟬,寫鳥,而且蟬在噪,鳥在鳴,目的就在於此。後來王荊公在《鍾山絶句》之一中作了另一番描寫:「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就沒有幽靜的感覺,不能説不是模倣的失敗。
第五,這兩句出以工整的對句形式,讀起來有一種整齊美。
最後兩句抒情。詩人説,若耶溪這樣幽靜的境界,激起我回鄉隱居的情思,使我爲長期在外做官感到傷悲。「此地」一頓,將上述描寫和感情作一彙總,轉入對今後生活的打算,自然貼切,「動」字下得傳神,這是其一。景色宜人,卻使詩人引出悲緒,實際上這是從反面著筆,説明若耶溪美景給人以喜情,衹是沒有點明「喜」字罷了,這是其二。詩人遊若耶溪的目的在賞心悅目,孰料遊完卻激起歸隱若耶溪的念頭,説明詩人長年在外做官幷不得意,故「遊」前著一「倦」字,這是其三。這樣的收結,也明白地告訴讀者,王文海是會稽郡人。
此詩之後,描寫若耶溪的詩作不斷涌現,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響。如崔顥《入若耶溪》:「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撓向餘景。」孟襄陽《耶溪泛舟》:「落景餘清輝,輕撓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