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出自 李白 的《 子夜吳歌 ·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戸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拼音

譯文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萬戸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 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掃平胡虜,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注釋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戸:千家萬戸。 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髒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詩經·國風·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罷:結束。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着千家萬戸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託着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

賞析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着千家萬戸的思情;秋風不息,也寄託着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戸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戸」,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歎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裏,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餘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徵」(《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戸。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麼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迴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髒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翻譯

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爭,讓我丈夫結束遠征。

賞析

這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詩開篇以「長安一片月」描繪出寧靜而富有詩意的月夜景象,壯闊又深沉。接着「萬戶搗衣聲」,渲染出一種生活氣息和羣體氛圍,搗衣這一行爲也暗示了徵人離家、婦女思念的情思。「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風綿綿不斷,似那無盡的思念,定睛在玉門關外的徵人身上。最後表達了渴望戰爭平息、親人團聚的美好願望。整首詩簡潔明快,通過典型的場景和自然的情感表達,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渴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