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豔花欺,白蓮花總應生長在瑤池裏。
月兒明風兒清花兒要凋謝,只有恨卻無情誰人瞭解你?
注釋
蘤(huā):「花」的古體字。
此花:指白蓮。
端合:眞應該。端,一作「眞」。
瑤池:傳説中的仙境,相傳爲西王母所居,《穆天子傳》有「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的話。
欲墮時:指白蓮將要凋謝的時候。
序
這首詩描寫白蓮花含着怨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謝落,暗喻潔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會裏,總是受到冷落和排擠,只能默默無聞的被埋沒掉,表現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孤芳自賞、懷才不遇的心理。
賞析
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説》中稱蓮花爲「花之君子」,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説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幷且對其作了具體介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這些描寫,形象而具體地寫出了蓮花的特點,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之情主要寓於對蓮花的描寫之中。《白蓮》這首詩卻不同,這首詩雖然是以「白蓮」爲題,以蓮花爲吟詠對象,但詩人沒有對白蓮作具體描繪,而是抓住白蓮顔色的特點,借題發揮,直述詩人自己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感情。
詩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別艷欺」便明顯地指嚮人事。有不少人輕視乃至鄙棄素色的花卉,而專門喜歡那些妖艷的花朵。封建社會的上層社會也是這樣,一些樸實無華,不善於表現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視,被埋沒,被欺凌,而一些華而不實的家夥則往往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欣賞與重用。這句詩明顯地指嚮了這一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詩的第二句就更明顯了,瑤池是傳説中的神仙世界,是無比高雅神聖的地方。詩人説白蓮應該在這樣的地方占據一箇位置,這明顯地是在説那些有才能的人應該在人類社會上得到自已應得到的地位。這裏當然也不能排除詩人有自況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被摧殘幷不是箇別現象,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使詩人感到憤怒,也使詩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詩的最後兩句,詩人塑造了在曉月清風之中即將凋謝的白蓮這一形象,讓人們注意,嚮人們提出了問題。這就又一次把矛頭指嚮了封建社會,控訴封建統治者摧殘與埋沒人才。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對白蓮的吟詠,揭露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合理現象,爲被埋沒、被摧殘的人才鳴不平,爲他們發出呼呼的。這首詩主要運用象徵的手法,議論與描寫結合得十分巧妙,語言也通俗易懂,槪括力強。
《白蓮》一詩從「素花多蒙別艷欺」一句生發新意;然而它幷沒有黏滯於色彩的描寫,更沒有著意於形狀刻畫,而是寫出了花的精神。「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白蓮好像無情,但卻有恨,在天欲曉而殘月尙在,凉爽的晨風吹著,無人知覺的時候,這正是白蓮的花瓣將要墜落的時候。這樣的想象和描寫是旣適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蓮的性格的特點,而且又很有情致和餘味的。因爲有詩的感覺和想象的詩人寫詩,幷不是僅僅打一箇比喩,借題發揮,發一點箇人的牢騷,而是對他所歌詠的對象,總是感到了詩意,感到了有動人的地方,然後纔可能寫出可以打動人的眞正的詩來。最後兩句,詩人從不即不離的空際著筆,把花寫得若隱若現,栩栩如生。